7月12日,继“六一”儿童节宣布为农民工子女捐建百所新公民学校后,南都公益基金会开始面向社会公开招标非营利组织承建新公民学校,同时招标资助关心农民工子女成长的公益项目,这标志着南都公益基金会实施的以改善农民工子女成长环境为宗旨的新公民计划正式启动。
南都公益基金会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徐永光宣布,2007年下半年至2008年,新公民计划招标建设10所新公民学校,每所资助资金150万至200万人民币;招标新公民计划公益项目资助额500万元人民币,每个项目资助额不超过20万元,特殊情况下可增加至30万元。
南都公益基金会是新成立的非公募基金会,将把资助重点锁定在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上,计划在未来5至10年内,以项目招标的方式,捐建100所新公民学校;持续不断地资助非营利组织关爱农民工子女的公益项目,以改善农民工子女的成长环境,帮助农民工子女健康成长,为和谐社会建设做贡献。
未来10年,南都公益基金会用于新公民计划招标项目的资助资金总额将超过3亿元人民币。投入巨资以招标方式资助公益项目,这在中国还是首次。这对于普遍面临资金短缺困难的本土草根组织来说,无疑是一个喜讯。
南都公益基金会欢迎所有致力于改善农民工子女成长环境的非营利组织参加投标,并将评审出优秀的公益项目与公益组织进行资助,在协助政府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所面临困难的同时,支持民间公益组织的发展。
新公民计划——改善农民工子女成长环境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进城,农民工子女(包括“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规模越来越大,并且增长迅速。目前,全国有2000多万流动儿童,2300多万留守儿童。据中国社科院和联合国发展计划署预测,到2030年,我国农民工数量将达到3.5亿,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将达到1亿。
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心理健康、道德发展、贫苦等矛盾和问题十分严重。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2003年调查表明,我国流动儿童失学率高达9.3%,全国有近100万流动儿童处于失学状态;流动儿童上学超龄现象严重,9周岁还在上一年级的占19.7%。农民工子女的失范行为较多,犯罪率较高。据新华社每日电讯报道,上海市少年管教所在押的未成年犯上海市籍与外省籍的比例,2000年为6:4,2005年猛增至3:7。这7成少年犯大部分是农民工子女。农民工子女只占未成年人口的10%,而无论在城市或是农村,这个群体已经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主体——一些地区高达50%以上。2003,国务院转发《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重大社会问题”。
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很好地解决,不仅对农民工子女个人的一生有不利影响,而且对整个国家、民族和社会的发展也将产生严重的后果。为改善农民工子女的成长环境,南都公益基金会决定实施新公民计划。该计划由新公民学校建设项目和新公民公益项目组成。
民办非营利新公民学校——探索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第三条道路
为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我国政府提出了“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公办学校就读为主”的政策。然而,由于农民工子女规模大、流动性强、公办学校办学成本高等原因,公办学校无法完全满足农民工子女上学的需求。2006年北京市教委统计表明,在总数约40万包括农民工子女在内的外来户籍儿童中,公办学校只接纳了62%,尚有十几万流动儿童(主要是低收入的农民工子女)就读于民办打工子弟学校。这些民办学校为缓解农民工子女入学难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投入低、教师报酬低和主要属于私人投资办学难以得到政府补贴及社会捐助,多数学校办学条件差,教育质量令人担忧。
新公民学校定位为非营利、平民性与高质量。平民性指的是面对农民工家庭收入低的现实,确立务实的办学标准。徐永光希望,通过建设非营利、平民性、高质量的新公民学校,促进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整体提高教育质量,形成政府、市场与社会相互补充、良性竞争的局面,让农民工子女人人有学上、上好学,培养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公民。新公民学校的建设和管理模式还可为那些愿意直接捐建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的企业提供借鉴,引导公众与企业参与农民工子女教育,成为
自希望工程之后的社会捐资助学的新潮流。新华社时事评论认为,这是通过制度创新探索政府与市场之外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第三条道路。
与公办学校由政府举办和管理、资金全部来自财政拨款不同,新公民学校由非营利组织举办,由独立的校董会管理与运作,通过社会捐款、政府资助、学生缴费等多渠道筹集办学经费,形成民办公助的办学模式,资金使用效率高,办学成本相对较低。与私人投资的民办学校不同,新公民学校是非营利性的,捐赠人和管理者不能从中谋取任何收益分配,学校没有营利冲动,能够将资金更好地用于学校的发展,有利于获得社会公益资源与政府公共财政的补贴,从而实现学校高软件(师资和教育质量)、中硬件、低收费的运行目标,让农民工子女获得有质量的公平教育。
新公民公益项目——协助农民工子女和谐融入社会
新公民公益项目指由南都公益基金会资助的为农民工子女开展的各种公益项目,包括道德辅导项目、学业辅导项目、健康成长指导项目、就业服务项目、生活方式辅导项目、社会交往指导项目和改善农民工子女成长环境的研究和政策推动项目。新公民计划公益项目最高资助额为人民币20万,重点项目最高资助额不超过30万;其中资助额在5万元以下的为小额资助项目。
徐永光强调,农民工子女的社会融入是一个综合性社会问题,对于流动儿童而言,从农村移民到城市,是一次重大的生活与人生的变动,涉及到个人的心理成长与适应、家庭的调适、社区资源的配合和全社会的共同构建。对于留守儿童而言,亲情和家教的缺失对他们造成的心理情感损伤更是一个应该改变和家庭和社会共同抢救的问题。新公民计划将资助各种为农民工子女开展的公益项目,尤其是综合性的社会服务项目,从朋辈关系、家庭关系、社区参与等方面入手,协助农民工子女健康成长,和谐地融入社会。新公民公益项目为社会公众和企业参与农民工子女教育搭建了一个崭新平台。
为了推动大学生关注农民工子女成长,南都公益基金会资助全国十大高校社团发起了“新公民杯”大学生公益创意征集大赛,大赛吸引了全国23省(市、区)的210个大学生社团参赛;由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小香玉主持、旨在对农民工子女进行艺术教育的新公民艺术团项目正在筹备过程中。
项目招标——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南都公益基金会将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面向非营利组织,进行新公民计划资助项目招标。徐永光表示,作为非公募基金会,南都公益基金会并没有必须采取公开、透明招标方式的义务,但是,为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保证公益项目质量,基金会希望以公开招标的方式,让市场为公益项目、公共服务定价,寻求最合理价格与最优服务,使资金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
所有关注中国农民工子女成长的非营利组织,只要其项目符合新公民计划宗旨,都可向南都公益基金会提出申请。项目资助将坚持雪中送炭的原则,优先资助直接从事农民工子女教育、服务的民间公益组织和创新性项目;为了促进草根组织与正式登记的非营利组织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对于两类组织的联合申请团队将会优先考虑。
南都公益基金会全年接受项目申请。项目的评审分为预审、初评、中评、终评四个阶段。预审与初评由南都公益基金会秘书处完成;独立的项目评审机构对申请项目进行中评;南都公益基金会理会在项目中评的基础上,最终确定中标的项目。基金会理事会每年召开4次评审会议,申请者须于评审会议前一个月提交申请文件。资助项目实施周期通常在一个年度以内。对于一些优秀项目,实施完成后,可继续申请,南都公益基金会将优先考虑,继续资助(详细的项目招标办法,请看《南都公益基金会新公民计划公益项目资助管理制度》、《南都公益基金会新公民学校项目管理规则》)。
信息化管理——招标过程更加公开透明
为便于非营利组织申请项目,使招标过程更加公开透明,南都公益基金会专门开发了“基金会管理信息系统”,包括项目招标信息的发布,申请机构提交项目建议书,基金会对项目的评审、资助、监测、评估等所有工作流程都将通过此系统进行。
申请机构可登陆南都公益基金会网站(www.naradafoundation.org),通过管理信息系统进行项目申请,提交项目建议书。对于每个通过资格预审的申请机构,系统将以手机短信方式,告知其登陆系统的用户名和密码。项目不同评审阶段,包括预审、初评、中评与终评的结果都将通过该系统及时发布。申请机构可用获得的用户名与密码,登陆管理信息系统,了解项目申请的进展,并根据要求补充、修改与完善项目申请文件。
支持民间公益的“种子基金”
南都公益基金会把自己定位为资助型基金会,在整个公益产业的产业链中,是一个资金和资源提供者,扮演“种子基金”的角色。南都公益基金会通过资金支持来推动优秀公益项目和公益组织,带动民间的社会创新,实现支持民间公益的使命。对于普遍面临资金短缺问题的本土草根组织来说,南都公益基金会和越来越多非公募基金会的出现无疑是一个令人鼓舞的消息。
曾从事多年教育工作的南都公益基金会理事长何伟表示:南都公益基金会原始基金为人民币一亿元,按照《基金会管理条例》的规定每年支出800万元人民币。基金会的发起单位——上海南都集团有限公司在公司内设立了一个两亿元人民币的公益基金,从基金会启动的第二年开始,每年按基金的5%另为基金会捐款1000万元。随着基金会工作的展开和资金需求的增大,上海南都集团有限公司对基金会的投入将进一步增加。何伟说:南都公益基金会十分注重资助活动的直接效益,更注重资助活动给社会带来的精神、道德、文化价值。用心灵关怀让人们永远怀有希望是我们的愿景。如果每一个人心中都怀有希望,这个社会就会有光明的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