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fo@nandu.org.cn
  • 010-51656856
  • 南都微信
秦发源
2014-09-12

一、台湾旅程经过

日期行程(暫定)
06.5(四)前往,晚上到达台北
06.6(五)

5点起床,10点到台湾国际暨南大学社工系。

上午:台湾国际暨南大学社会工作系交流---社工使命、价值坚守、机构永续经营

下午:桃米社区踏查及访谈—社区营造的历程及看法

06.07(六)

从台湾埔里回到台北:经日月潭—台中—台北

06.08(日)

上午:趕路的雁全人關懷協會-岸咖啡:初步接触社会企业。

下午:社會創新座談會(地點:岸咖啡)—个人介绍自己的创新项目,5分钟/人。

淡水老街

06.09(一)

上午:婦女權益促進發展基金會-嫄:琉璃产品的现代化包装,展厅的销售布置。

下午:生態綠股份有限公司

台灣公平貿易推廣協會

公平貿易超市

06.10(二)

上午:育成社會福利基金會-育成蕃薯藤餐廳;社會企業經營工作坊1(地點:蕃薯藤):

下午:臺灣好基金會-台灣好前往南投竹山

06.11(三)

上午:小鎮文創股份有限公司

下午:竹山老街老店文創生活導覽

前往嘉義阿里山

06.12(四)

上午:光原社會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下午:阿里山體驗之旅

前往台北

06.13(五)

上午:社會企業發展方向國際研討會

下午:社會企業經營工作坊2(地點:師大)

06.14(六)

上午:社會企業經營工作坊3(地點:師大)

臺北返大陸

二、学与思

    台湾之行出发之前,我反复问自己:要达到什么学习的目的?

我提出了几个问题:

1.作为机构的负责人,如何保持自己对机构原初价值的持守,又有一种持续开放、创新的心态迎接不断变化的环境?----因此,希望这次外出之旅,能让自己有更新的思考角度。

2.同心源作为渡过初创期的机构,面对发生变化的外部环境、伴随资源带来的话语权,如何持守所倡导的专业价值?

3.非盈利机构可持续发展的要素有哪些?同心源应该有哪些策略上的考虑及行动?

4.加深自己对社区发展、社会企业等方面的认识。

5.其他认识及收获。


三、收获盘点

第一部分:个人参访学习。

   1.专业价值持守与机构可持续发展。

    十分期待与木笔老师的见面,早上6点从台北出发,乘捷运、上高铁、换巴士、搭校车,终于在9点40分到达美丽的台湾国际暨南大学。

    和社工系木笔老师的会谈从10点开始。我们的交谈主要集中在:

    第一,目前社工机构在面临的内部及外部面临的挑战当中,如何坚守自己的价值底线?

    第二,机构永续经营需要考虑的经费来源问题。

    1)非盈利组织价值受到挑战的情况是愈来愈激烈,如何在这种冲突下坚持正确的选择。

    社工机构与基金会系统、政府系统的合作中,通常会出现的情况是:现实需要支出的费用与审批使用的费用之间有较大的差距,比如项目费用相对充足、但行政费不足,需要开支的项目费用不足、不需要开支的费用就较多等等。

    社工机构对这个现状是有认识的,态度至少有两种:第一种是很挣扎,因为自己作为一种桥梁的作用,将外界的资源输送给有需要的人,但这些资源本身又有很大的局限性,为了将资源转换为服务,过程中却要做一些与自己所提倡的公义价值有冲突的操作,而且,这种操作是被认为对非盈利组织的价值是有腐蚀的;这种挣扎在机构负责人表现得更为强烈。第二种态度是,大家觉得现实如此,为了服务有需要的人,我们可以进行必要的技术性操作,是合理的、合乎现实意义的,大家的底线就是,只要这个钱是放在服务对象身上就可以了。我目前也正处在前者的挣扎中与后者的张力中。

    第二种态度,在台湾,业已被一部分非盈利机构默认是正确的价值观及做法。但这种价值观及做法其实是在鼓励作假,并且在鼓励更多的贪婪,鼓励政府系统、企业基金会系统继续犯错;非盈利组织一边在解决社会问题,却一边在制造更多的社会问题。若长此以往,非盈利组织很难守住自己的价值底线。说得极端点,既然如此,不如干脆把机构关掉好了。

    虽现实如此,但也不是如此的悲观。在台湾也有经营得比较好的非盈利机构,他们也拿政府的项目。就拿展望会来说,政府的经费在其整个项目部分占80%,而自己筹集经费配套20%,来保证自己执行项目过程中不出现不合乎公义价值的操作。

    因此,当一个机构发展到一定程度时,非指定用途的经费来源就变得很有必要及重要了。这些经费,可以帮忙机构渡过难关,也可以帮助处理伦理上的两难。木笔老师赞赏我们的同工在2013年面对巨大的行政压力时能做出好的决定,同时也鼓励我们应该不断开创支持性环境,让大家可以持续坚守下去。


    2)内部支持性环境的开创及营造。

    当我们面对现实情况对我们的价值进行挑战,但又没有支持性的环境时,我们只能用终极的价值去与现实对抗了。就像同心源2013年面对中央财政项目的情形一样,很艰难。

    因此,创造环境也很重要,要有意识的创造一些“活钱”。但需要主动和基金会进行沟通。非限定性资金----对于一些有理念的基金会来讲是由可能的,要将你现在的挣扎和他们沟通。

    木笔老师说:

    “比如,南都的徐先生的团队,他们从希望工程到南都基金会,这么多年了,我猜他们应该也有蛮深的感触,不一定是把项目做出来就好,要看项目后面带出来、体现出来的价值和意义才是最重要的。

有机会拜访他时,要多谈,请他关注在购买服务的背景之下,非盈利机构精神、以及核心价值的败坏倾向,从基金会、非盈利组织的角度去回应这个问题,做些工作。

将会导致基金会,要支持你,是基于对你的信任,认同你的机构核心理念。你要表达,这个经费除了能回应孩子的哪些具体需要之外,还能够让我在机构的运作上产生弹性,防止我们产生腐败。当你有勇气谈这个的时候,我相信会和他们产生共鸣的。”

    木笔老师的话击中了我,我内心起了波澜,想到这一两年的在资源缺乏背景下各种选择对我们初衷冲击之下的挣扎,我突然哽咽了。---立志行善由得我,行出来却由不得我,内心真是苦啊!如果我们只是跟着社会的潮流,我们和这个世界没有两样,何谈做光做盐?

    “在当下,基金会、国际组织可以给同心源更多项目,也很有意义,但都比不上每年能给你30万自由经费更有意义。”

    木笔老师也提到了“卓越特区”的概念:我们可能无法改变我们所关注的一切、或整个环境。但是,我们可以在我们可以控制的范围内,做到卓越。卓越特区概念,也鼓励大家在自己所能控制的范围内跟随自己的价值理念,做到最好。

    另外,机构行销人员的设置,也是未来要考虑的一个方向。政府购买服务,钱很容易来,大家都很开心,但一旦政府停止支持,很多机构就会措手不及。所以要未雨绸缪,需要规划机构行销、永续经营的策略。


    3)非盈利组织在管理上受到新管理主义、绩效主义的掌控。

    新管理主义、绩效主义掌控着非盈利组织,是对过去非盈利组织过度松散,没有责信,这样一个现象的过度反应,现在过度的掌控,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很多政府部门、基金会、大型组织,都热衷于使用一套套的表格、报告,看似十分专业,却十分繁琐,没有信任。这些工具及程序,好像是“把人当贼看”,让人感觉到自己是贼一样。对人的信任与对人的不信任,我们如何用制度去抑制人的罪性,如何用良性的制度去激励人的良心,或许是永远都要去面对的一种平衡。

    各个机构需要重新检视自己的工作流程,要将对诚信没有增值作用的程序省略掉,以提高工作效率并激发机构的信任文化。

2.社区营造的体验及认识。

    下午,行走在著名的桃米社区,呼吸着沁着花香的空气,蛙声喧闹,看着一间间别致的民宿,身边飞舞着各种蝴蝶。

    行走中,遇到一对当地年轻的情侣,交谈得知:刚从大学毕业的小伙子在为纸教堂做装饰用的毛毛虫模型,女孩在旁边做大学功课。像桃米社区,选择回乡的青年,约占30%左右。这个比例虽然不高,但也给人一丝希望,觉得青年人还是有了更多的选择。

    不由发出感叹:社区,只有被当作一种价值感的皈依,只要被青年投身建设,才会美好,充满希望。但我们的私欲里,常常把社区当做可以榨取利益、摄取满足的地方,因此社区日渐衰败。

    晚上住在民宿里,主人刘先生就是参加社区营造的第一批社区骨干。和他一起回顾投入社区营造的这十几年的过程。以下是我觉得很有感触的一些原话:

    1)“基金会的老师和我们一做社区营造15年了。开始的时候,每周都上课、开会一次,每次都(上课)到12点,很累,但是坚持下来就很有收获。”

    “大家都想发财,但越想发财,就越发不了财。老师说,要懂得欣赏自己的社区。我们之前也真没有这种欣赏的目光。老师提出了生态村的概念,我们要营造一个对物种、对土地、对人都用一种善良态度的社区。这个社区自然会回馈我们。”

    “社区营造的愿景很重要,大家如何没有共同的愿景,就很难持续坚持下来。”

     桃米社区从灾后重建至今,已经15年,这个基金会现在还在这个社区开展工作。只有凭借这种长期扎根的精神,才能给社区带来改变:桃米村的生态越来越好,民宿、生态参观等业务得到发展,村民的收入提高。

这些改变,也和村民的长期的投入分不开。就拿刘先生来讲,他和社区内的精英,为愿景所激励,从四十多岁就投入社区营造至今,一段年富力强的时光都投入在这个事业里。


    2)“社区营造是进行式的,没有完成式,永远都需要经营。最坏就是没有经营、没有维护管理。”

    这是很有哲理的一句话。桃米村现在的社区营造工作与十年前有较大的不同,也有外来的资源投资经营豪华的民宿,社区协会的工作方法也发生了变化。但是“生态村”的概念没有改变过,社区协会对于社区公共事务的服务功能也一直在发挥着。这也令我想起,圣经里上帝对伊甸园完美的创造,同时也需要派管家进行管理。


    3)“政府对于环境保护的政策非常重要,确保了我们生态村的能持续受到保护及持续运营下去。”“坏政策比官员的贪污腐败更为可怕,坏政策的影响很长久,可能是十年、几十年、一辈子,官员贪污的影响就是4年左右。”

村民对政策与贪官的坏处有清醒的认识啊。


    4)“跟政府申请经费来办社区活动,结果会很糟糕,他给的钱常常不是你想要办的活动,搞了很多莫名其妙的东西进来。”“但也不能全怪政府,我们要有自己的办法,我们共同经营社区公基金,通过公基金来办自己想办的事情。”

看来,无论何种政体下的政府都有不同的弊端;社区要想沿着自己的愿景方向发展,务实的做法是,需要建立与自己愿景理念相近的支持体系。



第二部分:随团参访及工作坊。


    3.社会企业之一:从传统慈善转型到社会企业的机构。

    走路的雁、婦女權益促進發展基金會、育成社會福利基金會-育成蕃薯藤餐廳、臺灣好基金會,这些机构开始都是从慈善出发,主要服务于吸毒人员、妇女、脑瘫人士、农村社区,而在服务过程中,逐渐发展出与市场对接的想法和做法。并尝试通过市场的方式解决社会问题。

    既然选择进入市场,这些机构除了坚持自己的原来的社会理念之外,还以市场的价值及方式进行市场竞争。令我印象深刻的是:

    走路的雁西餐厅、育成番薯藤餐厅对他们餐饮、点心等产品不断改良的追求,他们超越了之前只是卖爱心产品,到卖有质量的市场产品。

    婦女權益促進發展基金會-嫄:通过服装设计、推广,让传统工艺琉璃产品与现代服装融合,使得传统工艺品用一种高雅的姿态进入日常的服饰当中,为公众所接受。另外,基金会对产品的展示方式,也采用高档卖场销售展柜、配搭销售人员的方式。而不单单是一个产品的展示,而是产品的销售,这些都是非常浓厚的商业元素。

    台湾好基金会的稻田音乐会、代理农村文创产品在用艺术、与农村资源的配搭方面也有创新的地方。

    这些机构的市场方向目前被认为是正确的,已有两家机构在今年(已经经营了十年)达到了收支平衡;可见,慈善领域进入市场领域并取得可以持续的盈利,是很有价值但非常不容易的尝试。



    4.社会企业之二:吗哪协会与光原社會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在有机农产品的生产与销售的合作。

    在阿里山的吗哪协会由一群农户组成,他们来在自己家的田地里种植有机农产品,而光源社会企业则与他们签订协议、定价收购农产品并推向市场。他们的合作维持了多年,目前还是很稳固。

    他们的合作模式是农户协会+公司的模式,这个模式是从公司+农户进化过来。无论哪种模式,在市场的领域里,农户都比较容易处在弱势的地位,而公司常常通过各种手段将风险转嫁给农户,而自己收取最大化的利益。


吗哪与光源的合作之所以能共赢,主要有以下几点:

    1)吗哪协会健康发展得益于对会员持续的培训与交流:会长重点强调了协会发展要靠对会员定期的培训与交流。培训内容除了讲有机种植的技术之外,更多的是讲社区发展的理念、促进互助等。如果没有这种理念的交流,协会很快就散了。

    2)光源的前身是一家公益机构,在当地社区与原住民一起工作多年,也是从公益转型的社会企业,因此有将农户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公益理念。

    3)吗哪协会会长对市场有清醒的认识:村民的有机产品销售比较好的时候,有其他的公司出更高的价格向村民收购,有的村民会看中短期的收益而退出协会去和这些公司合作,但一年后,这些公司不再收购村民的产品,村民也蒙受了一些损失。但会长认识到这些公司不会是吗哪的长期合作伙伴,因此坚持一直和光源合作。在这个过程中,也体现出社会企业在兼顾市场效益时,也顾及公义。

    我们也去访问了种植有机农产品的村民,村民的体会是,因为土地已经被破坏,采取有机种植的方法,在前两年在种植技术要很多的摸索、而且收入不多,第三年种植技术渐趋成熟才。要做成一家事情,至少需要三年的时间。看来,要做成一件事情,三年,应该是一个基本的单位。


    5.从天空的院子到小镇文创:文化创业的艰难及生机。

    何培均“天空的院子”商业创业成功之后,开始了小镇文创的社会企业。何培均的经历,更给人面对社会时,多了一种选择的勇气。

    或许,我可以这样概括:创出一番事业,并不是那么容易,但也不并非那么困难。我感觉,最难的,可能是要找到自己可以甘心乐意、忘情投入,不计得失的方向或事业;投入的过程,只要咬咬牙就过去了,并非那么难。人之所以没有成就事业,是没有发现自己的事业;或一直在各种选择面前,待价而沽心怀二意踌躇再三。


    6.工作坊

    在工作坊里最大的收获是,老师用不同的案例去分析社会企业的发展,并且用一个商业模式的框架,帮助我们去梳理自己所将进行的社会创新及社会企业。

这个框架共有9个方面:1.目标客层 2.价值主张 3.通路结构 4.顾客关系 5.收入来源 6.关键资源 7.关键活动 8.关键伙伴 9.成本机构。

    我之前做项目设计或社会问题分析,用得比较熟练的工具是项目逻辑框架;面对一个新的框架,确实花了一些时间去消化。但通过这个框架,让我更多机会考虑在社区服务中,如何向资源提供方传递价值主张。并且在这个框架的基础上,我做出了今年筹款的框架。


    7. 师友的交流:

    在台湾学习期间,和伙伴师友的交流也令我受益匪浅。

    5日晚,下飞机后即和正琛会面、同住,交流了各自机构在社工不同领域上的取向、机构人力资源的发展。这是第二次和正琛见面,他对事情的理性及认真让我印象深刻,他在INGO的广阔见识也给了我蛮多的启发。

    6日,和木笔老师的交流,他作为一个长辈,除了在学识上给予指导之外,也在价值上给予支持,令我心得安慰。

    当进入工作坊之后,一路得到佳霖老师的陪伴,在路程中间有很多非正式的交流;在工作坊期间,得到胜分老师、Peter老师、在机构与政府关系处理、项目思路设计上给予了很有价值的建议。

    此行中有不同背景的伙伴,商业、媒体、非盈利背景的思维进行碰撞,也让我就相关的案例上看到了不同角度的解读。


后记:

    从台湾学习回来后,6月20日,在同心源的大学社团培训工作坊上和70多名高校同学进行了题为“台湾之旅----社会创新与青年人的选择”的分享。6月22日,在北京西部阳光的“桥畔计划”会议上,和同行一起分享了同心源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定位及选择。这些分享的内容,很多都得益于此次台湾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