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考察报告
詹敏(广东省麦田教育基金会、麦田计划)
去德国之前,对德国的印象主要有几点,一是他们制造的机械的精密度非常高,质量非常好,二是德国的教育非常出色,共有一百多位德国人获得过诺贝尔奖。所以当银杏伙伴在2月聚会时选择考察地点,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德国。
而去德国之后,对这个国家的认识逐渐丰满起来,对德国的印象,也从原来的几乎一无所知,到现在喜欢上这个国家和这里的人们。
纵观德国,我觉得他们的政府在二战后的决策是非常英明的。政府的职能着眼于发展基础建设,包括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等,而其他的部分,交由民众自己去参与,去发展。特别值得学习的是,德国政府愿意用30年时间来做好基础建设,并且从幼儿园开始影响一代人,让这一代人最后影响整个德国。所以今天的德国,是一个社会福利有保障,民众有自主意识,积极参与社会建设的国家。NGO的功能,除了解决一些社会问题,更多的是丰富民众生活,让人们生活得更加充实、快乐和有意义。
德国的教育
一、另类教育
去德国之前,说到德国的教育,我们首先就会想到华德福和蒙特梭利,这次考察也各去了他们的一个学校参访,确实收获很多。
华德福学校始创于1919年,崇尚自然教育,把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0-7岁,这个阶段主要是教孩子们玩耍,并在玩耍的过程中体验仪式感,注重孩子的感受。第二阶段为7-14岁,这一阶段就关注孩子的情感发展。第三阶段为14-21岁,通过做各种服务,让孩子向外走,发现世界在发生什么,自己可以为这个世界做一些什么。整个华德福的教育过程,都是在帮助孩子去思考和发现,我是谁,我的使命是什么,我可以做什么这三个大的命题。
我们参观的这一所华德福学校,成立于2006年。这个学校最大的特点是整个建设过程由老师、学生和家长一起来完成。而且他们并不图快,很多建设工作都放在假期,不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建设学校的过程,除了让孩子学习到很多实用的技术,也能够给到团队合作的训练,以及与父母一起完成一件重要的事情带来的满足和成就。这是特别能够打动我的一点。另外,学校课程的设置也非常有意思。除了在自己的教室里进行的主课,孩子们还有很多户外的课堂,比如一起建面包炉,小房子等等。这些东西最后都真的可以投入使用,而不是“过家家”。所以从小孩子们就有意识,自己做的每一件事,每一件物品,都要具有实用性,要对这个世界有益。另外就是学校里比正常课室还多的各种课外学习室,让孩子们有丰富多样的选择,去度过自己的课余生活,比如木工室,缝纫室,实验室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培养了各种兴趣,也学到了各种技艺。正如老师说的,虽然在同一年级来比较,华德福的孩子在主科上比公立学校的孩子稍弱,但最后多数孩子都能够跟公立学校的孩子平衡,甚至超过他们。因为华德福关注孩子的智识、肢体、思维和专注能力的培养,这种较为全面的能力会在学习的后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在蒙特梭利学校的参观中,我们看到的是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模式。蒙特梭利教育由玛丽亚.蒙特梭利女士创立,为不同程度的孩子提供一个融合的教育环境和适合的教育方法。
蒙特梭利学校使用大量的教具,为相对较弱的孩子建立立体、全面的认知。孩子们从6岁到17岁都在同一个班里学习,大孩子带小孩子,自主选择课程,自主结对,老师在这里,不再是灌输知识的人,而是协助孩子们结对,协助孩子们选择课程,引导解决问题的facilitator。孩子的自主性在这里得到最大的体现,他们在这样的课程里,除了学会知识,还学会与不同年龄的伙伴相处,学会帮助他人,整理自己的知识并教给别人。而且蒙特梭利的工具教育方法,为德国的工业化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华德福和蒙特梭利教育,可以说都是非常棒的教育方法,但这还不能说就是德国教育。如蒙特梭利学校的老师所说,蒙氏教育在德国虽然已经发展了几十年,还是属于另类教育。学校设置蒙氏班,更多是因为欧盟规定弱势孩子也要在正常的学校就读,所以专门设置一个蒙氏班。在柏林,完全使用蒙氏教育的学校,也只有4-5所。
二、基础教育
而大多数德国孩子所接受的教育,我想,才更能体现出这个国家的教育理念。所以,在23日下午,我们专门请宝马基金会的苏菲为我们介绍了德国的教育:
3-6岁,是幼儿园阶段,孩子们在这个阶段不学习书本知识,而是玩,通过各种户外的活动,学习生活基本常识,比如如何过马路,坐公交,如何擤鼻涕、系鞋带等等;另外,学校还会经常组织孩子去各个行业机构参观,比如去警察局了解警察如何办案,去市政厅了解市长如何工作等,让孩子从小就了解各种工作的职责和要做什么事。德国有具体的法律规定,在幼儿园教授专业课程属于违法行为。
6-10岁(部分地区是6-12岁),是初期教育阶段。孩子在最初两年,主要学习德语、数学、体育、认识德国等课程,每天上学时间约3小时,以后逐年增加,最多会增至每天7.5小时。到三年级,孩子们才开始学习外语和乐器。到孩子10岁时,每个孩子都会得到一份老师的评价,告诉家长,孩子适合学习什么,家长会以此为参考,引导孩子对中期教育阶段的学习做出选择。
10-14岁为中期教育,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职业预校,第二类是实科中学,第三类文理中学。职业预校和实科中学都是培养技术型人才的学校,而文理中学则有着浓重的人文主义背景,以语言和非职业性教育为主。
14-18岁为进阶教育,主要内容是职业教育和文理教育的强化。完成这个阶段职业教育的学生就可以进入社会工作,而完成文理教育的学生则可以考大学,进行下一步的深造。
作为一个福利国家,德国的教育基本上是免费的,所以每个人都可以享受教育直到成年,找到工作。
三、阅读教育
我们知道德国是一个全民阅读的国家,并且有着非常良好的亲子阅读传统。但这一切是如何形成的呢?在这里就必须要说到德国的阅读革命。德国的阅读革命,有几个关键点:一是约翰内斯.古登堡在15世界发明了金属活字印刷术,并发明了一种含油墨水,让大量印刷成为现实,为阅读革命创造了技术条件;第二,1517年德国教士马丁·路德发起的“宗教改革”运动导致了基督教的分裂和新教的产生,新教徒学习教义让识字成为了一种生活需要,阅读则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第三,1763年世界上第一个《普遍义务教法》在德国的普鲁士诞生后,1807年普鲁士政府承担起“教育整个民族”的重任:所有的小学、中学和大学一概由国家出资。德意志从此走上了一条全民免费教育的道路,从而也将这场“阅读革命”推向了高潮。
据苏菲介绍,德国的孩子在上学以前,每一个家长都会给孩子们讲床前故事。上学之后,则会有不同的阅读课。比如,老师会把文章分发给小组,让大家朗读不同的段落,再分享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再比如,20个team的方式:老师会给一个故事提出20个不同的问题,孩子可以选择自己要回答哪一个问题,然后用自己的方法去寻找答案,并分享给其他同学。当遇到困难的时候,同学之间也可以相互帮忙。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对事物的看法,也学会了表达和寻求帮助。所以阅读的过程,不仅仅是阅读本身,还有围绕这个过程的各种可以让孩子成长的东西。
四、NGO与教育
在德国,除了华德福和蒙特梭利这样以学校存在的社会组织,还有很多的NGO与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这次的考察中,涉及到教育的机构就有五家之多,包括:
1、 What Do I Have,组织医学院学生及专业医生为患者翻译诊断书的一个组织。他们在教育方面的意义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医学院学生通过翻译诊断书,对病理有更清晰的认识的,也学会如何跟患者交流;二是医院愿意接收这些有翻译经验的学生做实习生,或进一步成为正式的员工,有利于学生的就业;三是机构有意识地推动这项工作成为医学院的正式课程,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接受这方面的教育。
2、 Rock Your Life,通过大学生与中学生(14-16岁)进行结对,帮助初中生取得进步、获得自信和明确自己的目标,让大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承担一部分父母对一个孩子的培养职能。在这个过程中受益的不只是初中生,还有大学生,他们能够了解不同阶层的人,还能打破对移民这个群体的偏见,认识到自己对这个社会的责任。另外,他们也能够从初中生身上学习到很多做事的经验。
3、 世代桥梁,这看起来是一个关注养老院里的老人的项目,但项目的执行人是幼儿,于是这也跟教育相关联了。这个机构教育孩子如何跟老人相处,面对一些突发事件如何应对等等,对于现代家庭里缺失的来自祖父辈的交流和友谊得以补充,也让孩子学习如何去关照一个老人。最重要的,机构也有意识地推动这个项目的培训内容进入课程,让所有孩子都能够接受相关的教育从面推动社会养老的进步。
4、 公主花园。在公主花园的参访中,为我们做介绍的菲妮尔曾几次提到,花园会为学校的孩子开展园艺课。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德国的教育真的是无所不在的。也许,德国的普通学校也有园艺课,但公主花园提供的,是能够认识500多种蔬菜或植物的,了解他们的生长过程及学习种植,还能够通过这个平台,认识到更多专业的种植人士,扩大视野,也培养兴趣。
5、 Box Out,这是一个消除校园暴力的项目,他的特别之处在于采用了一种我们觉得挺不可思议的方式——通过学习拳击来消除暴力。这对我们的认知可以说有很大的冲击。但通过参访,我们可以知道,其实在学习拳击的过程中,他们还非常注重规则意识的建立。一个懂得规则并愿意遵守的人,当然不会恃强凌弱。另一方面,他们也提到,其实那些在外面非常暴力的孩子,可能在家里反而是受害者,他们通过外部的暴力来缓解自己的伤害及重建自己的信心。而拳击让他们从身体到心灵都真正强大起来,可以去面对伤害和对弱者有同理心。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在教育这件事上,我们其实可以做的事有很多,比如利用自己的专长,为有需要的人提供服务;比如发现需求,即为之创造一个项目等等。另外,德国人都非常敢想,敢做,他们动不动就想要推动立法,让自己创造的课程进入学校,这可能是我们短时间内无法企及的东西。但我们是否也可以慢慢来,用3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去影响现在的孩子,让他们从小就接受这种观念的熏陶,未来成为一个敢想敢做的人呢?
加盟这种模式
这次德国考察,给我启发很大的,还有加盟这种模式在NGO里的运用。在参访的机构中,有三个机构的加盟模式引起了我的关注,他们分别是Rock Your Life!、世代桥梁和Wellcome。三个机构虽然都采用了加盟的模式来发展机构,但各自使用的方式又都不太相同。具体说来:
Rock Your Life!(通过大学生与中学14-16岁孩子的结对,补充移民区孩子缺失的部分家庭教育,陪伴孩子成长,帮助他们建立自信,找到自己的目标和人生方向),他们是在各地去建立自己的分部,分部以加盟的形式参与机构,每年缴纳1-1.5万欧元会费。总部和分部会签订合约,明确各自的权利义务,并且会严谨的执行。在职能方面,总部主要负责制定整体的和各个分部的规划、训练大学生导师、机构网站的建设和管理,而分部就主要负责项目的执行。总部目前有8个专职工作人员,分部则都是大学生志愿者。这一点跟麦田的现状是非常相似的。他们也经历了从最初的总部发展和直接管理分部到现在的分部加盟的过程,中间也遇到很多问题,比如旧的分社不愿意以加盟的形式发展,以及要面对缴纳会费的转变。但因为他们在确定加盟模式前的发展时间只有约两年,当时的分部数量也不多,所以转变相对容易。
世代桥梁(通过幼儿与老人的结对,帮助生活在养老院的老人度过充实、有朋友、有交流的晚年),可能不是一个特别明显的加盟机构。因为他们不是设立自己的分部,而是直接面对参与项目的学校和养老院。我之所以把它也理解为加盟模式,一是学校和养老院都是项目的执行机构,他们在实际上成了一个分部,二是在参与项目的过程中,学校和养老院都需要每年缴纳费用,而总部负责对学校老师、孩子和养老院工作人员提供培训。世代桥梁目前在德国八个州培养了14个合作伙伴,他们的服务得到了很多基金会及政府的认可。作为组织者,他们也希望机构的规模能够扩大,有更多的学校和养老院参与到这个项目中来,所以一方面他们推动针对学校和孩子的培训纳入课程,另一方面也游说政府替养老院支付每年的培训费用。他们的思路与Rock Your Life!有很大不同,但对于推广的理念是一样的。
第三个加盟式的机构是Wellcome(帮助新妈妈解决新生期各种困难的帮扶机构),他们在加盟的模式方面,采用了另一种方法。相对于全部靠自己的力量,在一个地建立新的分部,他们选择了另一种较容易的方法,就是寻找当地一个已经成熟的NGO,加盟到机构,并由这个NGO提供一个员工即协调员来负责项目的实施。Wellcome负责评估加盟机构和对协调员进行系统培训,而协调员则自己负责招募志愿者,和保持与他们的沟通、指导。机构自2002年发起,到2013年,已经在全国发展了250个加盟机构,发展的速度是非常快的。这一方面说明社会需求非常大,另一方面也体现了Wellcome总部有很好的运作和管理经验。因为这种特别的加盟模式,每个加盟机构与Wellcome之间是独立运作的,彼此独立。加盟机构会透过政府、企业等不同渠道筹款来维持自身机构的运营。这种加盟的模式,对总部与加盟机构都起到双向的监督和促进作用。
在参访Rock Your Life!的时候,他们的发起人说,这种方式在德国也是一种新尝试,以加盟方式发展的机构也不多见。但从整个德国来看,我觉得加盟是有先天的基因的。因为,作为一个联邦制的国家,德国本身就像是一个超级大的加盟式机构。各州相对独立,在接受德国政府的政治管理的同时,经济等方面又有很大的自主权,能够自行分配本州的财政收入,而不需要上缴到柏林后由柏林统一分配。这种自下而上的管理方式,让各州有更大的自主权,能够很好的发展当地的经济和增进社会参与度,这也给我非常大的启发。作为将要探索加盟模式的麦田来说,如果平衡好总部与分部之间的权责关系,让总部和分部都能够健康发展,确实是一个非常重大的课题。而这次的参访,让我有很多思路和方法可以借鉴,期待可以因此推进麦田加盟模式的进程。
最后,感谢南都给我这个机会,感谢小伙伴们这一路的扶持和启发,感谢每一个参访机会带给我的冲击。我希望能够把此行的收获,分享给更多的公益同行,让我们用更开阔的视野来帮助我们做最踏实的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