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fo@nandu.org.cn
  • 010-51656856
  • 南都微信
周蓉
2014-09-28

国家印象

周蓉(云南青少年发展中心)

每当我准备去一个新的国家,会做一些“功课”,对所去的国家有个大致的了解和储备。由于这样的了解和储备,会给我留下对这个国家最初的、大多来自于想象的印象。6月22日—30日的德国考察之前也是这样形成最初的德国“国家印象”:遭受二战荼毒后的国家修复;做人做事严谨、刻板、认真、守秩序;重视礼仪、有礼貌、公众场合声音小;重视教育,崇尚自然教育、阅读教育……

当我踏上德国的国土,开始与德国亲密交往时,形成部分来自于德国体验的“国家印象”。

 

一、德国社会基础建设:社会基本保障;教育的基础。

第一天上午的参访,是在宝马基金会的欢迎会,宝马基金会的执行主席介绍德国简况,以此为基础,了解、认识并且理解德国。

德国已有约125年非盈利及慈善组织贡献社会的历史,但是二战期间造成德国社会许多损伤,现在的德国是二战后建立的。二战后,德国经历了战争反思,明确政府职能:建立社会基本保障;做好教育的基础。用三根柱子重新建立和发展德国:政府;经济;社会组织。

社会基本保障:二战后德国政府决定用30年的时间完成社会基本福利保障,其他的部分推动民众自己去解决。德国是一个社会福利国家,民众的生活和学习都有基本保障,社会福利也是德国重要的政治基础,民众的健康保险、儿童保险、福利保险、劳工保险、失业保险等等,德国有超过100年的社会保险。德国的福利让民众不用为生存担忧,德国政府为民众提供最基本的生存保障

在德国的街头可能还有乞讨或者卖艺的人,这部分人,多是因为精神方面的原因,不愿意或者无法与家人生活在一起而出来独自生活。人们给他们钱,不是因为怜悯,而是鼓励他们走出逆境。

做好教育的基础:德国的稳定性在于每个州都可以更好的管好自己。德国每个州历史上的发展都不一样,表现的也就不一样。现在德国政府虽然希望东部有一样的发展,但是私人的财产不富足的话,是不会做慈善的。重要的是,人是否有思想想做好事,思想的转变需要花费更长的时间,教育,就是要在幼儿园的时候就做好思想的改变。德国政府愿意用一代人30年的时间从一个人幼儿园的时候就开始影响他、帮助他建立自己的意识,产生自己的想法并努力去实现。德国法律保护私人财产,但鼓励社会贡献。

政府:德国政府只提供基本的社会保障,鼓励和支持民众自己创造。警察、消防、基本教育是国家都要管理的。

经济:德国在经济上大部分旨在完成立法的实现,对工作岗位的基本保障。一开始,经济上只是提供基本保障,现在关注永续发展、企业的透明化。经济上不仅注重发展,还关注童工、永续、环保、劳工保障、工会等。

社会组织:德国的非盈利部门不是替代政府,不是监督政府是否做好,而是象桥梁一样,告诉政府还有什么需要做的更好,例如:移民。德国有许多慈善机构是帮助有需要的群体及弱势群体,如:残障人士。

德国有许多体育类的协会,教会也有许多影响力,会举办许多教会活动,但体育类协会和教会更多的是娱乐休闲,与非盈利机构不同。

德国的工会很强大,社会重大议题,工会都有有分量的发言权。工会在50年中扮演重要角色,是雇主和雇员中间重要的沟通,是德国的一种社会文化,劳工遇到问题先找工会,个人不会偏激,而是通过工会进行沟通,而非采用罢工和游行的极端手段,一旦罢工和游行也都是非常有序的。德国80%是中小企业,但对员工都很照顾,家庭、孩子、永续发展等,通过工会对社会有更多的了解。

德国的工会、非盈利组织、慈善组织是德国重要的社会稳定的力量。

 二、重视教育:思想的转变。

思想的转变需要花费更长的时间,教育,就是要在幼儿园的时候就做好思想的改变。德国政府愿意用一代人30年的时间从一个人幼儿园的时候就开始影响他、帮助他建立自己的意识,产生自己的想法并努力去实现。

德国公立教育:宝马基金会的工作人员苏菲,以自己来自前东邦联的公立学校学生经历,告诉了我们一个大致的德国公立教育脉络:孩子直到10岁都要上小学;小学后的一种选择是职业技术学校,14岁有职业教育学校,16岁有较为高等的职业教育,毕业后掌握一定的技术能力。小学后的另一种选择是初中、高中到18岁,18岁后有高中会考,会考后可以上大学。

小学到10岁“分岭”教育(一、职业教育;二、初中至高中至大学)的评价是小学的成绩及社会发展能力。老师评价孩子上职业学校还是初中(高中、大学)。小学至初中至高中,随着年龄的增加会延长上课时间。苏菲上学时,一周只有一天是最长的时间学习,即为一天全天的课程,可以学习专业的课程,其他4天都是半天课,半天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或者到社会上学习:乘坐交通工具、餐厅点餐、博物馆观览、艺术馆艺术品欣赏等社会性学习。现在,由于中国人的好学带给世界压力,德国一周增加到3天的全天课程,只有2天是半天课程。

在德国,孩子选择职业教育学校或者初中(高中、大学)的比例几乎为一半对一半,大学并没有被提升到空前的尊崇高度,职业技术同样被人尊重和值得骄傲。

我们有幸参访了柏林其中一所华德福学校、一所公立学校的蒙特梭利班。华德福学校校长并没有介绍太多华德福的起源、历史、理论,但是介绍了她所在华德福学校的情况,带领我们参观学生的教室及体验了一节三年级的音乐课。蒙特梭利班的教师使用教具演示了部分教学方法,让我们观摩并体验了一节蒙特梭利课。

华德福学校及蒙特梭利班让我们看到德国教育包容、多元、自由选择的另一面:

华德福教育:2006年创立了这个学校。刚开始有16个学生,有些特别的学生并且无法在其他学校学习,因此共同申请了这个学校。第一年,在一般的公寓上课。第二年,争取了校区,在其他的华德福学校上课。2011年,100人共同集资建设了现在的这所学校,有七个班,185名学生,100名学生全天在学校,30名教职员工。

华德福的教育是自由的,创立的这所学校是典型的七十年代的东德学校建筑,正方形的建筑,因此做了许多改造。学校的旁边有贴近自然的校区,小年龄的学生整天在户外活动,大年龄的学生下午在户外活动,面包炉是三年级时家长带着学生一起做面包。一至二年级每个早晨有2个主课,以1个月为单位,1个月是语文,下个月是数学,主课上完,就可以到户外去玩。还有音乐、运动、肢体开发、如何表达自己、语言等其他课。小学的时候有简单的工艺课,如:裁缝、纺织,学生使用简单的工具,学习生存、生活技能。五年级有正式的工艺课、木工等,学习使用各种工具,掌握生活、生存技能。学校非常重视艺术的开发和自然,用自然的方式表现立体、几何的概念。老师希望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重视智识及肢体开发,不会偏好哪个方面的学生,对待所有学生都是一样的。老师不会评论学生画作的好坏,重视的是绘画的过程。

学校的运作模式没有阶级,学校事务不是校长决定,而是每周教师会议共同决定,法律问题由教师和家长代表共同讨论解决,会员大会可以有兴趣的人都参加,每年召开,这样的过程也是训练社会社交的方式,要表达、倾听、沟通等。这样会积极主动的参与,不会被动。

团队合作、互助:一年级的教室有很大空间让学生互动,桌椅是圆圈摆设,是团队的概念,学生可以看到彼此,进行互动,慢慢就有了团队的概念。学生不按年龄分班学习,小年龄和大年龄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程度自由选择课程难度并且可以混龄在一起学习。程度较弱的同学,错误了是给全班同学一个重新加深的学习机会,程度好的同学,可以给同学解释,提升更好的学习,透过从小这样的互相帮助就是社会化的训练,刚开始是困难的,时间长了就会有团队的合作和观念。

原来买来的学校建筑是空的,是一点点建设起来的。这样属于特别教育的学校,国家补助很少,主要看基金会捐款有多少,家长愿意付多少学费,来一点点建设。暑期教师自己会刷墙,也会接受旧物捐赠后改造,家长也会提供需要的帮助,学校成为大家互相帮助、互相成长的地方,父母也是其中一部分,学生七年级以后也要参与这些建设。

自由的兴趣选择:音乐课是贯穿华德福学校整天教育里的内容。三年级音乐课的体验,看到学生手持各种乐器,乐器都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的。如果中途学生不喜欢已经学习的乐器,可以停止,学习新的乐器。低年级的乐器是请工匠制作,高年级的乐器,部分乐器学生会和家长一起做。

三年级的学生13:00以后就会到课后活动室做课外学习。一般学校的学生放学后就回家,这里放学后可以课外活动,所以课后活动室布置的象家,让孩子有回家的感觉,每间课后活动室都不一样,但是都有厨房可以大家一起做饭和食物。虽然每个年级有固定的教室和课后活动室,但所有孩子都可以去其他的教室及课后活动室。每间课后活动室都有一个指导老师,每间教室孩子可以自由布置,但有一个角落是教师布置的。孩子不能动。

学费:学费比较复杂,有3-4个家长的学费评估团,每个新来的学生的家长都要与评估团谈话,评估团说学校的经费,国家的拨款,应收的费用,家长会说财务状况,然后讨论出学费的金额。

 

蒙特梭利教学:我们参访的蒙特梭利教学是德国一所公立学校的蒙特梭利班,这个班级有23个孩子,包括6-15岁的孩子,不分年级,全部在一起学习。这个学校有1-12年级,部分孩子会上到12年级,少部分会在10年级后进入职业学校。蒙特梭利班没有年级分别,5-10岁的孩子在一起学习,通过混合学习如何在一起相处。教师Madlen Schmitz说:“我们长大后的生活,都是跟不同年龄的人一起,那为什么在幼儿时按年龄分开呢?5岁的孩子和10岁的孩子在一起上学,她在五岁就能知道自己五年以后应该达到什么程度,于是就清楚自己的目标,因此获得激励”。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是,每个年龄的孩子程度不同,同样年龄的孩子程度也不同,所有孩子在一个班,可以照顾到程度较低的孩子。

蒙特梭利教学强调每一个孩子发展速度不同,要照顾到所有孩子。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自学,怎样自发性的去学习。教师的职责就是提供环境,准备教具,而不是老师讲,学生听,这样学生会走神。

教师不规定每节课的上课内容,而是由学生在上课的前10分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再自己讨论决定当天想要学习什么,并且与其他有同样兴趣的同学结成小组共同学习,一个小组里有程度高的,也有程度低的,他们会相互学习。如果孩子不知如何选择或没有什么学习想法时,老师才会给予建议。

蒙氏教学的重点:

一、蒙特梭利研发了自己的教材,通过使用教具、玩具等各种材料,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激发他们自学的兴趣。除了知识,还包括生活常识,如怎样系鞋带等。

二、蒙氏教育注重感官教育,包括闻,听,视,尝,触。比如一个水滴形教具,孩子可以通过触摸感受它一头圆一头尖的形状。使用教具的优点,是能够帮助弱势孩子尽快的进入状态。同样一个物品,智力较高的孩子可以通过看图就认识它;但较弱的孩子需要实际的东西,帮她建立立体的印象。

三、数学教具也能进行结构教育,同时孩子能够自己从学习中找到错误。比如0-4的练习,会有一个10根木棒和不同数字格子的教具,孩子在1的格子放一根木棒,2的格子放2根,依此类推,如果最后木棒不足或有剩余就表示出错了,然后老师会引导孩子自己找出问题并修正它。

四、最后是语言的教育,但这一点相对没有那么重要。

在这个学校里,其他非蒙特梭利班的教育,也会大量使用教具。这就是学校的宗旨。

 

三、个人发声,福利工友:德国工会。

在德国工作后,职工可以选择是否加入一个工会。职工参加工会是自愿的,工会可以提供很好的帮助,在社会上有很大的影响,在政府及工厂有影响力。

德国立法没有详细规定工会做什么,但立法有说工会为员工营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可以帮助工人达到很好的生活、工作条件以及劳资关系,看上去是立法的一部分。

员工如果加入工会,工厂也是可以与工会协商劳资关系,加班可以协商加班工资;员工有足够的时间参与社会业余娱乐或活动,如体育类;可以保证员工正常的假期生活。每个人都有义务成为社会的一员,当有一定的物资条件后,陪孩子画画,与他人体育活动,并不是贡献,而是社会的一份子。工会提供了员工在自由上的保障,可以积极参与社会。

二战后,德国职工每周六天48小时工作,工厂效率提高后,工会就与工厂谈是否可以给职工多一些休息或加薪,这个过程很困难,虽说立法写明可以罢工,一般情况,工会是不会用罢工来解决问题的,除非很特殊的情况,能够避免罢工就尽量避免,采取协商等其他方式来沟通。工会也会提供员工保障:退休金、失业金、健康保险、非法解雇等,可以组织员工在工厂里表达这样的意愿。工会的存在,不仅只是为了职工的利益,同样要考虑雇主的利益和企业的生产力。工会与雇主联盟都会参与立法的讨论,分别代表不同群体的意见。

在德国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参加工会,职工可以发出声音,为职工争取更多的权益,而不仅仅只是为了增加工资。其他职工不加入工会,也一样会享受工会争取到的权益,但是工会不会觉得这样有什么不公平,工会只是手段。工会为职工提出3%的工资提升的数字概念对于资方是意味着1亿5千万的员工权益提升。

 

四、遵守秩序和规范,是民众自己受惠。

在德国乘坐公交车、地铁、火车等,几乎看不到售票和检票的工作人员,绝大多数的德国人都是自觉买票,自觉的在乘车前刷票。自觉的遵守社会秩序和规范。以我们中国化的思维去看,如果在中国这样,那是有多少的人会逃票呀。

我怀着疑惑和好奇,找到当地人问,他们的回答是:遵守秩序和规范是民众自己受惠。公共交通运营公司为民众提供公共交通需要资金运行,维持运营,如果大家都逃票,公交公司就会出现亏损,就会高涨票价以维持运营和盈利,高涨的票价最终是由民众买单和支付。如果需要售票和检票的工作人员监督民众买票乘车,就会大大增加公共交通人力成本的支出,这些高额的人力支出会附加在票价里,由民众支付。如果民众自觉买票,不需要派员监督,就会保障公交公司的运营和盈利,也会大大降低人力支出成本,使票价保持在一个民众接受的合理范围,最终还是民众自己受惠。

 

五、积极面对挑战、乐观、坚持、明确的价值观、使命感:“黑暗中对话”。

6月30日,我们在“黑暗中对话”体验静默午餐。对话创始人Andreas Heinecke先生。

黑暗中对话”创立于25年前,至今仍然在运营。

“黑暗中对话”是一种体验。大家愿意掏钱体验,不是因为他有一颗同理心,而是喜欢刺激的体验。但体验之后,对视障人士会有更深的理解。就是在体验过程中,感受自己的情况、感想。对于贴上标签的族群的观念上的转变是很重要的,包括对残障人士认识的转变,如何填补这个隔阂,而不是要去同情他们,是很重要的。“黑暗中对话”就是通过娱乐性的教育达到这个目标。

黑暗中对话”的运作模式不是慈善,而是社会企业。目前没有任何的外部支持,所有的资金都来自盈利。“黑暗中对话”共有120个员工,每年需要500万费用,员工的工资是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所有赚到的钱又投资到企业,让企业得到更大的发展。

Andreas Heinecke先生黑暗中对话”这个项目已经25年,已经像一家公司一样。一开始是一个意外,没有人相信Andreas Heinecke。他们觉得,谁会愿意雇佣视障人士工作,谁会愿意在完全黑暗中体验呢?Andreas Heinecke也找过政府,向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政府也不相信,担心没有人对这个项目感兴趣,以及残障人士的待遇是否公平合理等等。但是,当你有一个点子的时候,尽管要面对这么多的质疑,其实有一个指标去衡量它是否可以做,就是这件事是否真的可以帮助到视障人士?如果是,就是真的创新。当时,没有人愿意给钱,Andreas Heinecke要怎么办呢?只能自己来,于是意外的创造了一个企业。

Andreas Heinecke先生大学毕业以后,在播音站工作,有一天,有人问他:能否帮一个失明的记者做一点事。Andreas Heinecke先生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视障人士,无法想象一个28岁的年轻人突然失明,还有什么希望。但是结果很意外,那个记者非常的幽默、上进、乐观。那让Andreas Heinecke先生很羞愧。那是个大的转折,大到Andreas Heinecke先生30年后,到今天都在做这件事情。

Andreas Heinecke先生的母亲生于1928年,家庭比较特别,是大屠杀的幸存者,家里的其他成员都遇难了。而父亲的家人是纳粹。战争让他们认识,后来有了Andreas Heinecke先生。所以Andreas Heinecke先生对这一段历史有很大的反省,犹太人做了什么?Andreas Heinecke先生读了历史,参观了集中营,写博士论文时也以此为题。但是在遇到那个记者后,觉得羞愧,当你觉得一个生命无价值时,就是把他排除在这个社会之外,这是不公平的,是一种暴力。

“黑暗中对话”的体验,就是消除非正义和非公义的一种方式。“黑暗中对话”努力向全世界的贫困及受战地区扩展。这个项目在富有地区,大家可以理解,但在上述贫困及受战地区,可以帮助人们重新建立信任。一个社会企业家,你可以永不停止,但你必须明白,你在做什么事。虽然“黑暗中对话”是一个比较成功的社会企业,但永远不能停止探索。这就是“黑暗中对话”作为一个社会企业最根本的,也是最基础的理念。

Andreas Heinecke先生像一个战士,有一种信念,相信好的事情一定会发生。在低潮时总是保持这个信念,乐观看待一切。别人说他不实际,但他却创造了“黑暗中对话”。Andreas Heinecke先生有很明确的价值观,会关心员工,做事都围绕使命进行,并且相信“人”。Andreas Heinecke先生认为自己是一个领导者,有义务成为主流,引导其他人。他也做好了遇到困难的准备,是非常坚毅的人,对自己的短处也很清楚。他从没做过商业设计,但他有一个概念,就是追随者比领导者更重要,他们不是简单复制“黑暗中对话”的模式就可以了。自己不是万能的,所以需要团队。Andreas Heinecke先生与别人不同之处,就是他的热情和信念。

Andreas Heinecke先生创立“黑暗中对话”之初是花自己的钱,后来有很多人跟随,钱自然就来了。现在的资金非常充裕,不用担心。但也是每年都可能破产。如果每年都要面对破产的危险,Andreas Heinecke先生就会一直保有热情和警惕。当然,有团队和伙伴的支持,一切都能顺利度过。所以,最重要的是遇到对的人。

积极面对挑战,乐观,坚持,明确的价值观,使命感是一个德国社会企业家通过25年持之以恒的坚持和创业告诉我们一个社会企业家需要具备的特质,这些特质,没有国界、不分民族、不辨肤色、不惧贫富贵贱。

 

六、做人的基础

7月1日上午,参加以“社会凝聚力——如何保证包容性与可持续发展”主题德国公益考察学习的受到心平公益基金会资助的南都公益基金会的银杏伙伴,进行公益考察学习总结。

我已经参加二年的海外考察和学习。每一年的海外考察和学习,均有满满的收获、反思、成长,部分成长是立竿见影短期就可以融会贯通实践的,更多的是对自己、他人及组织长期的影响、反思和成长,也许,几年后回顾发展,可以清晰的看到成长的痕迹和成果。

出国经验分享及学习:能够成功跨出国门是海外考察、学习的第一个功课。银杏伙伴从准确知道德国考察开始就进入学习状态:德国签证或申根签证办理,考察资料准备和学习,个人旅行计划及准备,德国风俗文化了解,计划个人旅行期间住宿、用餐、交通经费预算及预订……,看上去很简单的事情,却要花费精力、时间和耐心准备及办理,克服语言障碍或者寻找语言支持途径,小团队、大团队的不断磨合。部分伙伴在这方面还是学习、积累到不少的出国经验。

小组式团队学习与共享:本次德国考察学习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每日参访结束后,小组都会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小组内的讨论、共享和学习。同样的参访,小组成员不同的观察和视角会有多种不同的感受和思考。同时,较为效率,便于管理,小组管理妥善就意味着大团队的良性运行。

德国参访机构的多元化:一个社会问题的解决或者社会服务的提供,往往与许多领域息息相关,相互影响。本次德国考察学习,参访机构涉及多元,打开一扇看德国社会的窗口,刺激个人兴趣和爱好,考验包容与接纳,积累智识,提升爱国与反思,锻炼语言和表达,反思自己和机构发展……。

7月1日的总结会,伙伴们收藏了部分各自对于以上的考察学习和成长,以个人报告的形式回国进行汇报。总结会通过每个伙伴的感受、表达、建议等,集中在伙伴们希望寻求以下共识:

尊重伙伴;守时;真诚表达;自我负责、自我照顾、自律;勇于承担;要有体谅,照顾他人感受;学习的自觉及自主性;不抱怨,积极解决问题;注重社交礼仪;遵守规则;包容、开放、接纳多元。

这让参加总结会的德语翻译感到诧异,我们讨论且希望寻求的共识,在德国本是5-12岁的孩子就已经学习的做人的基础,为什么我们这些来自中国公益界的潜在领袖,在三十岁、四十岁的现在还在讨论这些孩子时期就应该学会的做人的基础?

开放、接纳、团队之间的关系、做人的品质品格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不只是社会企业家。

这是耐人寻味的“疑问”?

给予我自己、我们全部的银杏伙伴和中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