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fo@nandu.org.cn
  • 010-51656856
  • 南都微信
“好项目好在哪儿:项目核心价值的打造和传递”平行论坛举行
2023-11-23


11月23日上午,在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2023年会上,南都公益基金会、北京七悦社会公益服务中心、北京十方缘公益基金会和广东省日慈公益基金会共同开展的“好项目好在哪儿:项目核心价值的打造和传递”平行论坛在深圳坪山燕子湖国际会展中心开展。一线公益机构代表、行业专家和研究者、资助型基金会代表和近200名观众汇聚一堂,通过案例分享、圆桌讨论、观察者说和互动交流等形式,围绕公益项目的核心价值和项目模式这两个关键问题展开热烈讨论。

图片
平行论坛现场部分伙伴合影

好项目好在哪儿项目模式核心

图片
北京七悦社会公益服务中心主任卢玮静
本场平行论坛由北京七悦社会公益服务中心主任卢玮静担任主持人。论坛一开始,卢玮静老师就向参会嘉宾和观众抛出了一连串问题:从项目负责人、资助者、行业研究者和观察者等不同角度来看,什么是好项目,好项目到底好在哪儿?好的项目以什么为终点,以什么为起点,中间的过程又是怎样的?
为了回答这一系列“直击灵魂”的问题,在南都基金会的支持下,七悦团队用一年多的时间对好公益平台上的10个优质公益项目做了项目模式梳理,深度思考并提炼这些公益项目的核心价值。
图片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陶传进
作为公益行业的资深研究者,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陶传进在主旨发言中围绕好项目产生的完整周期、好项目运作的通透路径和看待这段路径的不同方式三个层面,深入浅出地分享了他眼中好的公益项目产生的条件和关键问题。
陶教授认为,好项目从选择良好的理念开始,到实现落地型价值为终,过程中“项目模式”占据核心位置。项目模式是针对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可能需要慢慢探索,慢慢创新。项目模式可以复制推广,也正是项目模式最终产生价值,实现公益的理念和目标。

优质公益产品如何打造和传递核心价值

随后,广东省日慈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张真和北京十方缘公益基金会秘书长方树功分别分享了项目模式打造和核心价值探索的经验。
图片
广东省日慈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张真
日慈基金会的“心灵魔法学院”项目主要面向乡村儿童开展长期的心理健康教育,从“预防”的角度助力乡村儿童心理韧性发展。张真从“心灵魔法学院”项目设计、实施和评估出发,着重介绍了项目以心理健康课堂为载体,建立伙伴关系共同体的规模化实践探索。项目模式蕴藏在心理健康课堂的“任务游戏化”中,促使同伴和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从而改善同伴关系、师生关系,对教师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最终实现了项目成效。
同时,在项目遭遇“师资流失”等挑战中,日慈团队逐渐认识到教师本身也是项目的服务对象,而不是实现项目目标的“工具人”或媒介。于是,项目通过面向教师的服务活动,逐渐建立与教师群体的伙伴关系共同体,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老师成为了项目的行动者、推广者、服务者和共创者。不仅如此,日慈团队还选择价值观一致、理念相同的地方教育局,构建起政府伙伴共同体,探索发展县域模式,打造县域示范点。
日慈的“野心”还不止于此。随着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健康日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日慈呼吁与更多行动者联合起来,构建更大的伙伴共同体,共同回应社会问题。
图片
北京十方缘公益基金会秘书长方树功
北京十方缘公益基金会秘书长方树功以“陪伴生命,喜悦成长”为主题,介绍了十方缘12年来探索重症、临终老人心灵呵护方面的经验。在方树功看来,义工(志愿者)去陪伴老人,这种“陪伴”是可以为双方增能的:重症、临终老人可以获得生物性的陪伴、心理支持和精神力量,而陪伴者也能直面死亡的冲击而真正感受到生命的力量。“陪伴的力量”也因此成为十方缘项目底层逻辑中的一部分。
此外,十方缘坚持以老人为中心的爱与陪伴,并坚持“不分析、不评判、不下定义”的原则。在十方缘的项目中,义工(志愿者)是核心实施者,从一星义工到五星义工,十方缘建立了清晰的流程和制度,帮助义工成长并输出优质服务。
方树功认为,12年来,十方缘的底层逻辑和项目目标保持不变,但机构的组织形式、生态支持系统却是不断变化的,通过变化来支持项目的开展。“希望通过不断创新,让每个生命都可以在爱中行走,在爱中回家。”

圆桌讨论:如何有效传递核心价值

图片
圆桌讨论
在圆桌讨论环节,主持人陶传进教授与来自一线的公益实践者、资助型基金会代表围绕“如何有效传递项目核心价值”展开讨论。陶传进教授不断抛出高难度问题,嘉宾们也在不断“接招儿”和思考的过程中对自己的项目模式和核心价值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图片
北京市西城区常青藤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理事长林岳
北京市西城区常青藤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的“在城长生活馆”项目主要聚焦流动儿童的社区化服务。在常青藤创始人、理事长林岳看来,“在城长生活馆”项目的核心理念就是要落实儿童权利,具体则是流动儿童的社会情感发展和参与权。
林岳认为,同样都是给孩子活动空间,“在城长生活馆”与其他儿童空间最大的不同在于“给孩子不同的氛围”:他们自由地交朋友,可以玩玩具、下棋,可以参加各种各样自己喜爱的活动。有的孩子喜欢静,有的孩子喜欢动,他们都可以找到自己自在的空间。
在与主持人的互动交流中,“在城长生活馆”项目的核心价值被归纳为:以儿童为主导和儿童参与、更加包容和融合,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打开和本真的体验感。林岳同时认为,“在城长生活馆”十年追求真实有效公益,好项目不仅要实现社会服务的价值,也要支持社会组织的发展。
图片
贵阳市同在城市扶困融入中心主任刘亚军

贵阳市同在城市扶困融入中心是常青藤“在城长生活馆”在贵阳的落地伙伴,在中心主任刘亚军看来,好项目不仅仅是一个项目,也是一种生态或者一种关系。随迁儿童普遍基础弱,很难通过学业的支持吸引他们来生活馆,但是动手的事情比较吸引他们。刘亚军谈到:“我们强调手的重要性,人的手有创造的属性。”生活馆通过手工、非遗扎染、烘焙厨艺等活动,让孩子获得及时的反馈,从而产生成就感和自我认同感。

刘亚军认为,以“在城长生活馆”为代表的项目并不仅仅创造一个儿童活动的空间,更试图为儿童构建一种生活方式。在项目中,让孩子能看到他们自身的价值是最为关键的。

图片

南都基金会助理秘书长杨丹
作为资助型基金会的代表,南都基金会助理秘书长杨丹表示,首先要充分尊重一线伙伴的经验,相信智慧来自一线。同时,杨丹认为,并不是有了“标准化”就是公益产品了,因为公益产品是蕴含着价值理念的,是有理念支撑的。因此优质公益产品规模化过程中,不仅仅是品牌机构自己要坚守理念,也要把理念传递给落地机构或合作伙伴。对资助官员来说,资助过程也是跟伙伴共同对话梳理项目价值和不断学习的过程,资助官员的成长来自于被资助的伙伴。
图片
万科公益基金会副秘书长刘源
万科公益基金会副秘书长刘源则通过列举小区垃圾分类的案例指出,资助方对社会问题的理解是否深入非常关键;对于伙伴的价值,需要资助型基金会不断识别。
刘源认为,公益要改变的核心是人,好项目要包含对人的关注、对人的成长的关注。她总是扪心自问并换位思考:除了钱,我们还能支持伙伴什么?
此外,她还特别强调作为资助型基金会,对分析得比较清晰的社会问题,如果想进一步推进,要有耐心并且坚定。
图片
上海多阅公益文化发展中心创始人周洋
上海多阅公益文化发展中心创始人周洋认为,公益项目的核心理念是在开展的过程中随着经验和教训的积累逐渐产生和完善的。他认为,公益的最大价值在于形成一种文化,“如果有一天多阅不在了,剩下的应该是真阅读、真改变、真成长,是连接、陪伴、共生的教育哲学。”
周洋指出,公益组织与商业组织最大的区别在于公益是“和与共生”,不论是资方还是合作方,公益伙伴之间都是“和与共生”的关系,这是因为我们有共同的使命和让社会更美好的目标。

观察和总结

图片

“共益资本论”主理人黎宇琳
作为本场沙龙的观察者,“共益资本论”主理人黎宇琳表达了他的观察和思考。黎宇琳认为,开展一个公益项目,首先要确定一个待解决的社会问题,然后才有可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他表示,怎么才算是一个好公益项目,也许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每个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的标准,但我们可以去影响或者说服别。“当你的标准、你的价值被别人认同的时候,价值的传递就实现了。”黎宇琳认为,公益与商业的一大区别是,公益的项目或产品必须有坚定的价值支撑。

最后,作为资深媒体人,黎宇琳还回应了观众提出的公益项目传播问题。他认为,公益组织是社会问题解决者之一,但并不是唯一的问题解决者,他建议公益组织在传递项目价值时,更多回到社会问题本身,因为问题本身是能够引发共识的,很多相关方,包括新闻媒体也关心问题的解决方案。所以,如果大家都来探索如何解困,媒体会非常愿意把公益项目或公益机构作为问题的解决方案之一,加入到新闻报道中。
图片
南都基金会秘书长彭艳妮
在论坛最后,南都基金会秘书长彭艳妮总结道,“好项目好在哪儿”是公益组织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南都基金会在工作中发现,公益领域的资源配置整体效率较低,究其原因,好项目的传播做得不够可能是其中之一,但好项目到底好在哪,项目的核心价值究竟是什么,在很大程度上没有被提炼和梳理出来。
为了向行业传播项目的核心价值,支持更多优秀公益项目挖掘和梳理自己的核心价值,南都基金会与北京七悦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合作,梳理了10个优质项目的核心价值,并将集结出版。
同时,彭艳妮认为,项目核心价值一定是价值理念与形式的高度统一。项目的价值理念应该完全蕴含到项目中,蕴含到项目的管理与设计中,体现在创始人到核心团队再到机构的每名员工和志愿者的日常行为中,这是非常关键的。
本场平行论坛结束了,但“好项目好在哪儿”的灵魂之问仍在叩击着公益人的心,有关项目模式和核心价值的问题还在等待着公益人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