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南都基金会和益响合作,在规模化学院(注①)的工作坊中介绍了系统视角。这两年来我们在好公益平台一对一深度支持的公益项目(注②)中看到,部分组织过去数年在系统中的定位或者影响系统的策略经历了重大调整。公益影响力实践观察系列将通过对好公益平台的三个公益项目——十方缘、义仓和班班有个图书角的分析,详细分析社会组织如何应用系统视角扩大影响力。
本文为“公益规模化实践观察”系列文章的第2篇,以好公益平台优质公益产品“班班有个图书角”为例, 分析项目从注重硬件到建立县域阅读教育生态,促进县域阅读教育长期改善的转变。
2、班班有个图书角
——从注重硬件到建立县域阅读教育生态,促进县域阅读教育长期改善
方法提炼:
硬件以外,根据对系统的理解和自身优势,选定老师和学校作为重点干预对象,教育局作为关键影响对象
分析问题:
定义问题:
厘清要解决的问题,以及应对问题希望达成的长远改变是什么。
识别根本原因:
分析问题发生的原因以及这些原因背后的影响因素(很有可能第一层的原因也只是问题表象的一部分),以找到真正需要去解决的问题的根本原因。
了解利益相关方:
看到其在系统里的关系及功能:
利益相关方可能是个人/群体/机构等,在系统里会和其他利益相关方产生一定的关系,以及在系统中发挥着一定的功能;理解利益相关方在系统中的关系和功能,可以帮助确定要影响的关键决策者是谁,以及对利益相关方采取何种影响策略。
观察外部环境及趋势:
分析政策趋势:
推动社会问题解决离不开政策出台与落地,除了对具体的各层级政策仔细了解之外,也需要理解政府在该议题的政策趋势以及发展空间。
利用全局观:
跳出已有的理解/关注点,从更全局(公众意识、经济环境、行业发展等)的角度审视问题。
考虑社会大事件:
比如新冠疫情,可能会彻底颠覆原有的认知,或事情的被重视程度会被大大提升或降低。
2. 制定并落实多方联合的系统性改变策略
选择自身定位:
反思已有解决方案的不足:
应对上述分析,思考其他社会组织或者所在机构已有的解决方案,还存在哪些空间和效果上的不足。
考虑自身机构等相对优势:
相对其他系统里的相关方,根据机构的经验、团队能力、可撬动的合作方等,有哪些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可以影响的杠杆点。
影响他人以推动问题解决:
提出关键相关方如何贡献于解决问题:
根据各关键相关方在系统的定位、功能和本身的限制,提出每个相关方可以为长远解决问题带来的改变(在现实限制下可实现的范围内,最大化的贡献)。
根据对象制定并落实影响策略:
不同类型的相关方(公益、商业、政府等)的关注点、语境、决策及工作模式都不一样,影响过程尤其需要考虑:
动力来源:他为什么也会想要做出这个改变?比如,因为跟他自身使命愿景高度契合?因为能为他带来收入?因为可以解决他某个迫切的需求?
决策关键:他需要得到什么信息/证据才会决定改变?比如,政府部门需要看到大规模实践的成效?商业机构关注市场付费意愿?
考虑影响策略的合作需要:
作为公益组织要影响不同类型的相关方会面对不同的挑战,影响策略明确后可以发现自身的能力不足/不匹配的地方,便可针对性地寻找合作方(比如公益组织跟政策研究方合作以共同影响政府部门)。
准备团队应对改变:
统一对“为什么要改变”的理解:
系统视角的思考过程,大部分时候团队成员的参与程度是不同的(往往是领导人/核心团队主要参与),但是落实新策略却需要每一个人或多或少的改变,而且系统性改变往往有很多不确定性,没有可以“跟着做”的标准工作程序,所以组织成员对“为什么改变”越有共识,过程中越可以拧成一股绳共同努力以达到改变的初衷。
考虑调整组织架构或内部机制:
系统性改变策略的调整可能会带来重点工作内容和合作方的变化,为保障落实新的策略需思考原有的组织架构是否还适合,或者是否需要新的内部机制去协调工作。
重新审视人才策略:
同上,团队能力需与新策略相匹配;培训内部人员需考虑潜力以及个人发展意愿,或者可以选择招聘能补充现有团队的能力缺口。
3. 不断地在1跟2之间来回反思及调整
系统是不停变化的(某个时间点的了解随时会有误差),理解系统、制定并落实策略之间也不是线性的关系(理解系统固然会影响策略,但反之策略的实践也会让我们加深对系统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