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fo@nandu.org.cn
  • 010-51656856
  • 南都微信
【银杏故事】马俊河:要把甘肃民勤的沙漠变成绿洲
2014-04-28

甘肃省民勤县,中国沙尘暴四大策源地之一,2012年的荒漠化面积已占总面积的95%。民勤人、银杏伙伴马俊河,抱着“不能让家乡消失”的信念,在2007年毅然回到民勤,展开荒漠化治理。马俊河说:“要是能活到90岁,我就还能多干几十年,我愿用身体阻挡沙化的脚步。”

来源:新华网兰州3月26日电 记者:姜伟超

农民马俊河迄今为止有过两个真正的梦想,一个是找个贤惠的媳妇,另一个是把家乡甘肃民勤的沙漠重新变成绿洲。“实现第一个梦想用了2年,但为了第二个梦想,我不惜用尽一生。”马俊河说。

“民勤人真的要无家可归了吗”

今年初春,记者见到马俊河时,这位33岁的“治沙名人”正在村子后面的沙漠上勘察,寒风卷起漫天黄沙,远远望去,他瘦削的身影时隐时现。6年坚守,马俊河身后3000多亩梭梭正在抽芽。

甘肃省民勤县,中国沙尘暴四大策源地之一,地处河西走廊东北端,把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一分为二。2012年,民勤的荒漠化面积已占总面积的95%,并以每年三四米的速度向前推进。

马俊河出生的地方——夹河乡国栋村紧挨着腾格里沙漠,每年沙尘暴后,村民们都要用小推车从院子里往外推沙子。1981年出生的马俊河和同龄人从小就听着长辈的念叨长大:好好念书考上大学,永远别再回来。

2000年,19岁的马俊河离开民勤,到昆明做起医药生意。如果没有意外,干得顺风顺水的马俊河将会和其他在外“混得好”的民勤人一样,成为乡亲们嘴里的榜样。

“意外”在2004年发生了。这一年,在昆明的马俊河看到一篇报道:民勤将会在17年以后消失……看完后,马俊河陷入深深的忧虑,难道民勤人真的要无家可归了吗?

马俊河开始在网上不停地查阅有关民勤的信息。2007年,马俊河决然辞职,回到省城兰州找了份工作。当年4月,在马俊河和其他几个志愿者倡导下,一场通过网络募捐和网上召集志愿者到民勤种梭梭的活动拉开序幕。

这一年,马俊河喊出:“拯救民勤”!同年,他和另一位志愿者韩杰荣一起,成立了民勤第一个环保志愿者组织——“拯救民勤志愿者协会”。

“让治沙成为一件快乐的事”

马俊河准备甩开膀子大干一场,但理想和现实的距离很遥远。

“拯救民勤”行动一开始就“碰上了南墙”。头两年“拯救民勤志愿者协会”每年只募集到3000多元,为了多买些梭梭苗,水电、交通、人工等费用,协会几个发起者主动掏了腰包。2009年情况更不好,开春梭梭要下种了,但协会连3000元都没募集到,报名的志愿者也寥寥无几。

志愿者行动受阻,在昆明挣的钱全花完了,相处几年的女朋友提出分手,加上乡亲们不理解,在2009年春天,马俊河陷入人生的寒冬。追求的梦想失去了方向,眼看就要错过种梭梭的节令,心忧如焚的马俊河一次次跑进沙漠,对着漫天黄沙大哭。

痛定思痛后,马俊河找出了症结:做志愿活动不能光靠热情,还要有专业的运作。2009年秋,马俊河从兰州的公司辞职,回到了老家国栋村。在自家的土房里,他用一台笔记本电脑办起“拯救民勤网”、开办个人博客“天下民勤网”,真实记录民勤环境变化和荒漠化治理进程,并在多家大型平面媒体及门户网站上发表民勤生态现实图片。

2010年,协会招募来900多名志愿者,当年种植梭梭800多亩,国栋村所有的沙漠全部披上了绿装,创造了民勤治沙的“国栋模式”。

马俊河种梭梭的故事引起多家媒体关注。2011年开始,杭州日报社连续三年推出“拯救民勤·绿色传递”大型社会公益行动,号召杭州市民每人捐款10元,在民勤沙漠上种一棵梭梭。从此,民勤这个中国治沙的最前沿,有了来自天堂杭州的牵挂。

随后,腾讯公益基金会、南都公益基金会等多个公益组织参与到“拯救民勤”行动中来。2013年,10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在民勤种下600亩梭梭。目前,“拯救民勤志愿者行动”已经种植梭梭3000多亩。

每次志愿者种完梭梭,马俊河都带领大家开篝火晚会、游览当地景点。临走时,他把精心制作的明信片、徽标发给大家。“我想让治沙成为一件快乐的事,只有这样,才会有更多的人参与治沙,关注民勤。”马俊河说。

“愿用身体阻挡沙化的脚步”

梭梭成活率在90%以上,沙漠有了新绿。但马俊河发现,当地的农民受雇种梭梭时有热情,但种完后仍在梭梭林里放羊。难道农民不想改变环境?

马俊河记得,上世纪80年代,村子还是郁郁葱葱的绿洲。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家乡的人开始砍树平地种籽瓜。生活好了,但黄沙也吹进了院子。开始懂事的马俊河问长辈:“是不是不砍树就不会有沙尘暴了?”但长辈的回答像刀子一样尖锐:“不砍树你吃什么?哪来的钱供你上学?”

想明白的马俊河认准一个理:想要阻止沙化的脚步,必须动员所有的人参与进来,这就要让大家从保护环境中获益,让乡亲们看到种梭梭的“钱途”。

2006年开始,在当地政府带领下,民勤人在继续治理风沙的同时,以壮士断腕般的勇气和决心,关闭了所有的机井,缩减了耕地面积,积极发展节水高效农业和沙产业。

受此启发,2010年马俊河和几个协会发起人成立“国栋生态沙产业专业合作社”,开始在梭梭林里尝试种植一种珍稀的沙漠中药材——肉苁蓉。合作社是公益属性,成立之初,受到当地政府和社会人士的大力资助。合作社对乡亲们完全开放,无偿提供苗木和技术,并组织实施,大家可以投资,也可以投劳。

肉苁蓉成长期3年,干品每斤市场价几百元,第一批种下的100亩长势良好。看到了治沙的效益,附近的村民纷纷加入,投工、出钱。肉苁蓉种下去了,村民们自发定期浇水。

乡亲们治沙观念的转变让马俊河劲头更足了。“第一批肉苁蓉就要出土,如果收成好,局面就打开了。”

对于未来,马俊河希望很多:把合作社发展壮大,把沙漠产的好东西卖出去,保住家园……“要是能活到90岁,我就还能多干几十年,我愿用身体阻挡沙化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