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静等待花开
齐丽霞(木兰社区活动中心)
在一个阴晴不定的上午,我们来到德国柏林的一所普通学校。位置有些偏辟,坐地铁,转公交,步行过长长的林荫道,来到一所高大的红色建筑旁,这就是学校了。建筑是古老欧式建筑风格,学校建筑感觉很古老了,有老旧的感觉,但正是那种感觉让你觉得很舒服。
穿过高高的大门,我们进入校园,有一块不大的开阔地,应该是孩子们活动的地方,可能是上课时间,校园里的孩子不多。无暇在校园逗留细看,我们走进主教学楼,里面也是空间很大,高高的,时而会碰到学生,他们有的好奇地看我们,有的大大方方对我们“嗨”一声打招呼。
掩映在大树后面的红色建筑就是德国一所普通中学
走廊里有孩子们的画,也有让孩子们放书包、衣服的架子。翻译领我们走进一间教室,一位中年教师苏米斯(音)女士接待我们。她是一个普通中学里,用“蒙特梭利”方法教学的一位教师。看上去精力充沛,热情洋溢,眼里闪烁着动人的光茫。
她给我们讲蒙物梭利的生平,加上来之前对蒙特梭利资料的查阅,对这个传奇女性,有了充分的了解。
蒙特梭利1870 年 8 月31日玛利亚 · 蒙台梭利出生在意大利小镇。父亲亚历山德鲁是贵族后裔和性格平和保守的军人,母亲是虔诚的天主教徒博学多识、虔诚、善良、严谨、开明。作为独生女的蒙台梭利深得父母的宠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因此从小便养成自律、自爱的独立个性,以及热忱助人的博爱胸怀。五岁时,因父亲调职而举家迁居罗马,开始了她的求学生涯。蒙特梭利虽是独生女,但父母并不溺爱她,而是注意对她的教育,如要求她守纪律,同情和帮助穷苦和残疾的儿童。因此她幼年时就特别关心那些不幸的儿童,尽可能地帮助他们。玛丽亚从孩提时代起,她的自尊心就非常强烈。有个老师对学生很严格,很权威,不尊重,不关心。有一次这位老师曾用略带侮辱的口吻提及她的眼睛,为了抗议,玛丽亚从此不在这老师面前抬起“这对眼睛”,她认为孩子也是一个人,也需要受到尊重。在安科纳上小学时,蒙台梭利也表现出关心、帮助其他儿童的倾向,对教师轻视儿童和侵犯儿童人格尊严的态度和行为极为反感。十三岁时,她选择了多数女孩不感兴趣的数学,进入米开朗基罗工科学校就读。十六岁( 1886 年)进入工科大学,专攻数学。因后来发现对生物有兴趣,于1890年进入罗马大学读生物。读了生物,蒙特梭利觉得对医学有了浓厚的兴趣,她做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决定 -- 学医。“女孩子学医”在当时保守的欧洲社会里,可谓荒谬与决不可能。但蒙台梭利不顾父亲的反对(中断经济上的资助)以及教育制度的限制,凭着她不屈不挠的努力,终于获准进入医学院研读。由于她是班上唯一的女生,时常单独留在解剖室做实验,与死尸独处:再加上家人的反对,沉重的压力,无人可倾诉。不过蒙台梭利却能愈挫愈勇,因而培养出异于常人的毅力,为她日后献身儿童教育,奠定了成功的基石。
1907 年蒙台梭利在罗马贫民区建立“儿童之家”。招收 3 — 6 岁的儿童加以教育,她运用自己独创的方法进行教学,结果出现了惊人的效果;那些“普通的、贫寒的”儿童,几年后,心智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被培养成了一个个聪明自信、有教养的、生机勃勃的少年英才。蒙台梭利崭新的、具有巨大教育魅力的教学方法,轰动了整个欧洲,“关于这些奇妙儿童的报道,像野火一样迅速蔓延”。人们仿照蒙台梭利的模式建立了许多新的“儿童之家”。1909年,蒙台梭利写成了《运用于儿童之家的科学教育方法》一书,1912 年这部著作在美国出版,同时很快被译成 20 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流传;100 多个国家引进了蒙台梭利的方法,欧洲、美国还出现了蒙台梭利运动,1913 年 --1915 年,蒙台梭利学校已遍布世界各大洲。到四十年代,仅仅美国就有2000多所。蒙台梭利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一场幼儿教育的革命。
靠后位置的是苏米斯老师,我们所在的位置就是教室。
这位教师对她的工作非常的热爱。她讲自己从事蒙式教孩育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受母亲的影响,她母亲是一生从事蒙式教育的一位教师,她小时候也曾帮妈妈做教具。自己也是接受蒙式教育成长的孩子,他们兄妹三个,只有她一个是在蒙式教育下成长的。成长期对一些传统教学接受不是太好。第二是对蒙式教育的信任和喜欢。认可蒙式教育的理念。
整齐摆放的成套教具
苏米斯老师给我们展示了她在教学过程中所运用的教具。在这一间并不算小的教室的各个角落里,堆放着各种成套的教具。这些教具有的是现成研发好的,有的根据教学需要,老师也需要自己研发各种教具,她自己就说小时候常常帮也是蒙式教师的妈妈做教具。她讲要孩子学习数数,不仅仅是孩子会数1、2、3……至100或1000,而是要孩子明白数学的概念,知道1和100、1000的不同,她拿出教孩子数学的珠子给我们展示,由1个珠子,串成一串是10个,10个珠子继续排形成100个,100个的珠子放在一起,形成1000个,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是能明白1和100和1000的不同,不管从视觉、触觉都完全不同。在这里,除了知识个的学习,还有生活上的练习,如刚开始要学习。系鞋带、穿衣服等。整体教学过程中注重感观教育,通过闻、触摸,视觉等的手法,她讲的时候,顺手拿过一个水滴型的教具,这个教具可以综合使用,可以教孩子形状的认识,可以触摸,也可是数学中一个立体的教具,还可以教孩子认识颜色。
练习数数的教具,这只是其中的一种
在她的教学方法里,有三个通用的步聚:第一步,告诉孩子是什么?第二步,让孩子说那是什么?第三步,具体指出其中一种(块),让孩子说这是什么?例如在教孩子认识青蛙,光教具就有三套,这过程包括让孩子通过模型了解青蛙的成长过程,引导孩子知道关于青蛙的成语,让孩子知道青蛙的分类,是否有毒等等。
苏米斯女士也坦率地讲现在德国用蒙式教育在德国用的也并不算多,整个学校实行蒙式的在柏林也只有4至5家。她认为这需要信任。家长对教育方法的信任,教师对儿童的充分信任,而且要有耐心,象等着花开一些,耐着性子,静静待待。
随后,我们一行人参观了她的一堂课,从这堂课里,我在旁边观察,了解。她所讲的方法和原则充分在课堂内展现。
苏米斯老师带的班级约有二十多个孩子,年龄大小不同,但是差别不大,其中有三个残障儿童,估计比较轻微,甚至我都没有观察出来。在德国的教育理念里,残障儿童要尽可能创造条件在正常学校和正常孩子一起读书。在这个学校,每个班级都会有数量不等的残障儿童。在苏米斯所教这个班级是没有年级分别,是混龄学习。理念是在社会中人也是混龄相处的,不同年龄的学生在一起学习,能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也有激励作用,对学生将来进入社会也有好处。老师只有她一个人,有时会有实习教师做些辅助工作。她会在每节课的前十分钟,跟大家讨论这节课每个人想学习什么。哪些人愿意自愿组成小组,由已经会的学生带着另外的孩子学习或者练习。她强调,每个孩子的发展阶段都是不一样的,应该给不一样的教导和照顾。但是要信任孩子是可以把自己的知识传递给其他的孩子。能力强的孩子也要学习和能力弱的孩子相处,要有团队的意识。到了社会上也是一样。
这两个孩子在学习用珠子数数,在走廊靠墙处,用了长长的位置。位置摆错了,他们会有轻声的交谈。
学习完毕或者不喜欢这种方式,可以把教具收拾好,然后去换别的。
在这一组,一个实习教师正在陪着孩子画T恤,孩子们想画什么都可以。需要的时候老师会做一些辅助。
这两个孩子在用摆卡片的方法学习数数,这张蓝色的布上有100个方格。我看到当一个小女孩把卡片的位置摆错时,另外一个小女孩在给她解释的过程。
在这个孩子在玩拼图一类的,不知道在学习色彩还是空间
这两个孩子在学习青蛙的成长过程
这两个孩子在学习图形,我在旁边观察。苏米斯老师在发现有错误时,耐心的引导,让孩子自己发现错误,并改正过来。这是苏米斯老师强调的一个原则,在教学过程中不直接指出孩子的错误要通过引导,让孩子自己发现问题并改正过来。
上面这两个孩子正学学习地理,他们的教具就是墙上一面大大的地图和很多的地理名字的字条。我们同行的一个人试着要用英语跟他们交流,其中一个很有个性的说:“我现在很忙!”
这两个孩子在学习地铁的相关知识,看到他们认真专注的模样。可以想象这样学习下来,他们能撑握到的相关知识。
在整个开放型的教室里,苏米斯老师不停地在学生中间走来走出,看每组孩子进行的状况。看到有些孩子发呆些,会温和地说些什么;也不时对某组孩子做些指点。
这是孩子们的班级日记,苏米斯老师说,日记中一种表达,在想表达愿意写的时候,任何一个同学都可以写。不想写也不催促。
我被这样的一堂课深深的吸引住了,整个课堂井然有序,有交流有互动,孩子自愿选择,主动学习,象玩游戏一样,把该学习的知识都慢慢掌握,老师也不着急,没有什么焦躁情绪的静静付出指引,慢慢等待每个学生成长,长成他自己希望成为的人。在苏米斯老师眼里,没有什么所谓的成功标准,孩子成长过程中,给予他所需要的关注,不急躁,等待那个孩子用自己的节奏学习,学习孩子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成为自己,而不是任何人的复制品。就象种花,慢慢等待花开,不管花是富贵华丽,还是清纯淡雅,都是唯一的一朵,散发着自己独特的味道。
想想自己的成长经历,机构发展,一直在焦躁中前行,突然顿悟了一样,有些事情真是急不来,有些即使急躁的完成了,还会有问题。慢慢来,反而不慢,人象被点了一下,希望自己真能够放下急匆匆的脚步,静静地给自己一个时空,让一切慢慢运行,自由发展,随意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