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fo@nandu.org.cn
  • 010-51656856
  • 南都微信
2013年银杏伙伴成长计划专家会
2013-03-15

3月12日,银杏伙伴成长计划(简称“银杏计划”)2013年首次专家会在北京南都公益基金会(简称“南都基金会)举行。恩派(NPI)公益组织发展中心创始人吕朝、自然之友总干事梁晓燕、北京歌路营咨询教育中心理事长陆晓娅、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杨团、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陈越光受邀出席。同时出席会议的还有南都基金会理事长徐永光、副理事长程玉、秘书长刘洲鸿等。银杏计划的专家会是对项目进行重新评估与审核的重要环节,以时刻科学完善进行中的银杏计划。此次专家会在综合回顾项目进程、审视项目远景的基础上,围绕银杏计划的规则、伙伴网络建设、项目传播及评估等进行了讨论。

提升银杏计划符号价值,吸引多元优秀青年加入

专家们普遍认为银杏伙伴的符号价值初现:有伙伴因为成为银杏伙伴的一员而感到社会认同感提高,也会有不少公益青年表示愿意加入银杏伙伴。对此,梁晓燕老师建议继续踏实做好银杏伙伴的价值,因为虽然目前银杏伙伴的群价值和影响力有显现与上升趋势,但还处于明晰化的过程中。梁晓燕认为,打造银杏伙伴的符号价值很重要,需先内部巩固再对外传播,这也需要时间的过程。杨团老师也提到随着银杏伙伴的价值加深,可以吸引来自媒体等多元的优秀青年加入。

此外,对于银杏伙伴需多元化的问题,有专家指出:现在的银杏伙伴有非常草根出生的公益领导,也有从白领变成公益领袖的伙伴,这是项目很强包容性的体现。但专家们也发现社会中有部分优秀公益青年虽不需要资金上的支持,但他们如其他伙伴一样在公益的成长道路上遇到瓶颈。部分专家认为这样的人加入到银杏伙伴,可以有助他们发挥更大的“杠杆作用”。对此,康晓光理事认为这样的人也可以吸引到银杏伙伴后续支持中来,从而形成一个跨界青年交流平台。如何吸引,关键在提升银杏计划的价值。

加强网络建设引导,从多元回归到统一

银杏计划除了连续三年每年10万元的资助,网络建设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银杏计划项目组在充分发挥银杏伙伴自主性的基础上,通过与银杏伙伴中自发形成的“伴委会”合作,共同组织活动。对此,有专家提到项目要从解决生活问题到深入需求问题的满足。网络建设也不是附带效应,逐渐可能资助钱演变成附带效应。此外,专家提到虽然伙伴网络是伙伴们自发产生,南都基金会方面还是需要加强引导,并思考如何从多元回到统一。杨团老师建议要引入有深度、具有冲击的价值理念,让伙伴们认识中国社会的面貌,而非局限在自己的领域,伙伴内部的交流是一方面,不同业的跨界交流更可以开阔伙伴的视野,并从中求异存同。

立足业内传播,逐渐扩大公众外延

南都基金会项目总监林红提到银杏计划的传播定位为立足业内,支持行业人才发展。但是从今年开始希望通过伙伴的渠道,扩大到公众中。专家认可此定位,并从操作层面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梁晓燕老师指出目前很多公益传播还局限在“好人好事”的层面,并建议从银杏伙伴在成长中遇见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入手,向公众传播NGO的发展与建设,比如对于机构领导来讲,个人成长的需要和对机构的责任之间的矛盾等。陆晓娅老师提到“传播的产出分长、中、短期。”陈越光老师则从自身专业出发强调了传播的重要性。指出“只要不是自己一个人能完成的事,都要在传播中实现。在他人视角下确保自己做正确的事。”

强调研究性评估,并与传播结合

银杏伙伴成长计划从2010年6月项目设计到2013年10月第一届银杏伙伴毕业,将完成实验期的全部工作。项目组一直都有评估的意识,并计划在今年开始团队内部的评估。对此,康晓光理事提出从项目发展的角度,团队应具有研究性团队。保证有持续的研究能力。因此评估要与研究结合起来,在此过程中增强团队创造性和学习能力。此外还有专家提到评估可与传播结合起来。

此次与会专家们的建议对于银杏计划下一步的工作开展以及项目完善起到了指导作用。银杏计划项目组的工作人员将在会后整合这些建议,并结合项目实际加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