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汪泽远
社会创新作为解决社会问题的一股“巧劲”,这些年来在社会领域备受推崇。
近年来,我有幸参与了多个社会创新项目,尝试将设计思维、精益创业等方法论应用于社会问题的解决,同时也在思考解决社会领域的问题是否只能靠这些在商业领域屡试不爽的灵丹妙药。
对于惯用、善用创新方法论的我们,在经历这些社会项目的时候,往往按照建立同理心、洞察问题、设计方案、迭代验证的思路去进行分析、解决问题,这是我们所熟谙的解决问题之道和创新之路。但在不断应用和实践之后,我发现社会创新项目往往最终落于某种窘境,或者说它更像是社会创新的陷阱——让满怀热情投身于社会创新的人们,在经历了短暂的头脑风暴之欢愉后,便被拖入现实的无奈之地。面对这些窘境,我们驻足不前。是哪里出现问题了么,让社会创新如此艰难?
我想,是时候来重新思考社会创新了。那些以往我们惯用的思考方式可能在社会领域的“上下文”中出现了问题。
我开始重新认识社会领域问题的复杂性。面对这些复杂问题,社会创新或许需要一些“反常”的思考模式来打破窘境。而这些反思不妨从识别社会创新的三个误区开始。
心理治疗师Insoo Kim Berg有一次与一位老朋友见面时,听朋友抱怨今天是她整个教育生涯最糟糕的一天。这位朋友是美国南佛罗里达州一所特殊学校的老师,这所中学的学生大多是老师眼中的问题学生。Sam就是这些问题学生中的一个。这位老师口中最糟糕的一天便是拜Sam所赐。
Sam的家庭经常举家搬迁,为此Sam不得不经常更换学校,据说已经更换了十几所学校。他的学业已经落后了两年,有一次还爬上树威胁老师要从树上跳下来自杀。那个“最糟糕的一天”中,Sam一直在搞破坏,不停地敲打他周围的东西。老师不得不把他送出教室,让辅导员或者社工跟他谈话,当然并没有什么效果。老师想了各种办法但都无济于事。
如果是你,你会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观察Sam那些搞破坏的行为,然后耐心询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或者访谈他的家长、老师、同学,挖掘造成Sam出现问题行为的原因?
Insoo Kim Berg的做法是,问了老师一个问题:“你说了很多Sam不好的行为,那Sam在停止敲打的时候,是什么原因让他停了下来?” 老师恍然大悟,Sam不可能一整天都在调皮捣蛋,他总有停下来安静的时候,哪怕那个时刻很短。是否可以换个角度思考那些问题学生的好行为,分析好行为发生的原因,而不是总把目光放在坏行为上。Insoo Kim Berg将这个问题称为“奇迹问题”。
在这个想法的鼓舞下,老师开始观察Sam和其他问题学生偶发的好行为。他发现这些学生在表现出好行为往往是在收到表扬之后。他开始利用自己30%的时间来做一件事:走进每个班级,坐在最后一排跟学生们一起上课,记录这些学生表现好的方面,再把这些好行为公布给班级里的所有学生。这些好行为并不是多么出彩的或者超出期望的亮点,可能只是一个学生的正常表现,比如“我发现70%的学生都能在上课铃响之后坐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上课时同桌没有铅笔,你会安静地把自己的铅笔拿出来借给你的同学”。
他做的很简单,只是记录好行为,然后表扬好行为。过了一段时间后学校发现,这些班级里原本的问题学生像是变了一个人,他们开始专注于上课听讲,按时完成作业,学习成绩显著提升。
Insoo Kim Berg和这位老师把这个项目起名为“Working with What Works”,它的影响越来越大,第一年有32位老师自愿加入,到了第三年有115位老师加入,现在项目已经延伸到全球各地,并还在持续当中。
* 以上案例出自Insoo Kim Berg在1st Asian Pacific Solution-Focused Conference上的演讲
在之前参与过的儿童早期发展项目中,我看到农村家长不知道如何获取养育知识、不知道自己的养育方式存在什么问题、没有时间陪伴孩子,最终这些问题导致了农村孩子的整体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城市儿童。我甚至看到农村家庭里的父亲辛辛苦苦外出打工,一年与孩子只见一面,最后赚来的钱却用来给家里购置了一个超大的彩色电视机。这些问题本质上都是意识问题。
在进行社会创新时,倡导活动已然成为提升公众意识的重要手段。据不完全统计,光是类似“世界读书日” “世界艾滋病日” 这样的公益性节日就有上百个。对于致力于解决某个社会问题的人们而言,第一直觉通常是让尽可能多的人意识到问题的存在。
这种直觉在传播理论中被称为信息缺失模型——只要公众了解得更多,就更有可能乐于接受科学知识。如果我们把“意识”定义为对于某类问题的了解,那么是否增强 意识便能触发更多的行为改变?
意识变革和行为变革像是拉动社会创新前行的两驾马车,意识先行可能会让这辆马车走上弯路。我们需要的是让它们齐头并进,在行为改变的同时影响和教育人们的意识,让行动改变来带动意识改变。
而作为驭车人,我们需要多驾驭行为变革这辆马车,因为相比思考如何改变意识而言,思考如何改变行为的成功可能性更大。
以上所讲的社会创新三个误区,在提醒我们用一种新的思考方式来进行社会创新。但是注意,并不是说系统性思考和全面的方案、对于问题的洞察以及意识倡导不重要,而是说在理解这些重要性的基础之上,我们可以尝试新的角度以免落于社会创新的窘境。
那么以往我们落入窘境的深层原因是什么?为何这些新的思考方式可以带我们走出窘境?在这里我直接抛出我的想法供大家讨论和思考:社会创新要解决的是复杂问题,而以解决繁杂问题的手段和思路来解决复杂问题便会容易落入举步维艰的窘境。
在下一篇文章中,我们将向大家介绍一个有用的概念框架——Cynefin,来帮助立志社会创新的人们更清晰地认知问题并进行决策。(完)
作者简介
汪泽远,ThoughtWorks咨询师、资深业务分析师。曾为多家社会组织、NGO进行敏捷、设计思维和精益创业方面的咨询服务,目前专注于社会创新领域的实践和洞察。ThoughtWorks是一家融合咨询、设计、交付和数字运维的端到端的数字化创新公司,是好公益平台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