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fo@nandu.org.cn
  • 010-51656856
  • 南都微信
欢迎第十一批优质公益产品加入好公益平台
2024-08-30

今天,好公益平台项目迎来了第十一批共8个新产品,他们是(按产品名称首字母排序):



 大山里的小诗人      

 “大问题小公民”慈善通识教育课程   

 多阅阅读桥    

 和生命一起努力

 金盲杖  

 绿芽乡伴计划

 生命尽头 安宁守护  

 寻救尘肺病农民兄弟     


2024年3月,南都公益基金会启动了好公益平台第十一批优质公益产品招募。今年共收到有效产品申请120份。经过初筛、电话访谈、尽职调查、评审委员会评审、合规尽调、共建方公示等环节,最终8个公益产品入选。新一批入选的公益产品覆盖教育、健康、残障、妇女发展等多个议题领域,针对不同的社会问题具备了较为专业、完整、有效的解决方案,并且这些公益产品的项目团队有意愿和决心探索影响力规模化。


自2016年好公益平台启动以来,共有十一批优质公益产品入选平台。平台累计合作优质公益产品113个,退出31个,目前平台上共有优质公益产品82个,覆盖教育、安全健康、乡村振兴、助老、特需人群关爱和社区发展等多个领域。


入选平台后,优质公益产品将根据各自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实际需求,获得规模化助力,包括能力建设支持、线上或线下产品推介活动(路演)、可能的资金支持,以及筹款、传播、监测评估等方面的资源对接。部分产品还将获得更多元和个性化的一对一深度支持。


图片




好公益平台第十一批优质公益产品

(按产品名称首字母排序)


01

大山里的小诗人

昆明市呈贡区是光四季诗歌青少年服务中心


图片


昆明市呈贡区是光四季诗歌青少年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是光诗歌”)从创立之初,就致力于解决“乡村儿童情感表达受阻”这一社会问题。


2018年民政部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有6000万乡村儿童。在乡村,如果孩子们找不到合适的情感表达对象和渠道,容易滋生心理问题,影响他们的人际关系。然而,现有的教育体系较少关注这类问题,社会公众对此也缺少足够的认知。长此以往,乡村儿童的心理健康将受到严重影响。


“是光诗歌”的核心干预方式,是以现代诗歌为载体和手段,打通乡村儿童情感表达渠道。具体做法是:为乡村老师提供系统的诗歌课程和授课培训,并配以一套完善的教师和学生激励制度,来激励老师们持续授课,从而让乡村儿童借助诗歌实现自由的情感表达。


“是光诗歌”拥有一套立体的“上-中-下”游运营模式。“上游”指诗歌课程研发,“中游”指项目落地执行,“下游”则是社会影响力倡导。这三个部分互相支撑,形成了一个投入和产出的良性循环、一个完整闭合的项目模式。


截至2023年10月,“是光诗歌”已服务过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500多位诗歌教师,给17万余名乡村学生带去了诗歌课。



02

“大问题小公民”慈善通识教育课程 

上海聚善慈善超市


图片


“大问题小公民”慈善通识教育课程致力于解决当前儿童青少年社会兴趣缺乏、社会公益意识薄弱和公益知识缺乏的问题。


项目基于PBL(Project-based Learning项目式学习)的教学方法,以社区慈善超市为课程实践现场,围绕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研发并开展公益主题的慈善通识教育课程,包括日常课(议题包括公民意识、零浪费、全纳融合、儿童友好等)、营地课(日常课的深化版,3-5天,在地化探究公益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和公益探究盒子(以公益议题为主题的桌游),促使儿童对身边世界的真实问题有所察觉,理解不同群体的境遇,提出解决方案,促进自身行为的改变,担任更积极的角色,并带动更广泛的公众关注和支持。


项目希望可以向未成年人传递“世界怎么了?公益是什么?”的核心观念,为孩子们创造身边的善意,启发他们对大问题的思考,从而培养出更多心理健康、人格健全、关注公共事务、具有利他之心的年轻公民。


目前,超过500名儿童青少年参加了慈善通识教育日常课或营地课,所有参与者都积极投入,为全纳融合、零浪费、儿童友好等问题设计解决方案。项目推动学校基于校本课程,为儿童青少年开展心理和公民意识教育,已经有6家学校固定开展“公益探究盒子”课程。



03

多阅阅读桥

上海多阅公益文化发展中心


图片

随着乡村的发展和各地阅读公益机构的努力,近年来乡村儿童的阅读资源短缺问题已得到显著改善。但“多阅”团队通过走访发现,乡村阅读的问题从“无书可读”变成了“有书不读”。在部分乡村学校,50%-90%的学生到四五年级时仍未读完人生的第一本课外书,沉迷于手机等快餐式娱乐。我们面对的现实是,孩子们阅读专注力不足、家长对阅读重要性的认识缺失、乡村教师在激发孩子阅读兴趣上力不从心,以及学校图书资源利用效率低。


“多阅”的解决方案着重于与手机游戏“抢夺”孩子的时间,协同学校让学生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同时引入外部多维志愿者的长期陪伴,搭建陪伴阅读的“桥”,在引入外部智力资源的同时,带动更多公众参与和关注。


从第一、二阶段的“陪伴乡村孩子读完人生第一本书”和“养成自主阅读习惯”,到第三阶段的“阅读思辨与创造”,项目主要通过远程陪伴模式,将高校志愿者编为两人一组陪伴乡村学校的一个班级,每学期开展8次远程阅读陪伴课,以个体及小组任务驱动结合分享反馈的方式,激发孩子认真读完一本书。项目结合乡村教师、高校志愿者与公益组织三方力量,定期协作共创,确保每校每班志愿者陪伴的适配性。


迄今,“阅读桥”项目已经与8所高校的11个社团建立了合作关系,成功为云南、福建、甘肃的21所乡村学校提供了超过19188人次的阅读陪伴服务,获得学校欢迎。2024年“阅读桥”项目年度报告显示,所有学校的正常开课率已经达到了90%。以云南寻甸金源乡小学为例,项目对学生正向阅读行为有8.1%的正面影响,对学生理解力、抽象概括能力和降低互联网依赖性分别有7.6%、11.5%、8.3%的正向影响。与前测相比,后测时学生的阅读逃避行为减少了15.9%。



04

和生命一起努力

广州市金丝带特殊儿童家长互助中心


图片


国家儿童癌症监测中心的数据显示,我国0-19岁的儿童和青少年中,平均每年约有4万人确诊癌症。患儿不仅需要承受疾病带来的折磨,面对治疗过程中的种种副作用,新入院的患儿还常常伴随着强烈的恐惧和焦虑情绪,这无疑会给他们的心灵带来深远影响,对日后的成长不利。


广州市金丝带特殊儿童家长互助中心已成立18年,每年为1500个在广州治疗的癌症患儿家庭提供服务。我们致力于采取影响力规模化的策略,联合更多同类机构,共同为国内更多癌症患儿家庭提供支持。


“和生命一起努力”项目通过游戏的方式帮助正在治疗中的患儿,安抚疼痛带来的心灵创伤,帮助他们克服恐惧,鼓励患儿逐渐学会勇敢面对疾病,主动配合治疗,加快其对新环境的自我调节和适应。项目整合癌症患儿、家人、医护人员、社会公众四方面的力量,营造良好的辅助医疗服务模式,提高癌症患儿和家人的生存质量,降低治疗费用,提高治愈率。


“和生命一起努力”项目的努力可以分四个方面:1、通过推行集体游戏、医疗游戏、勇气扭蛋等活动,满足患儿的社交发展需要、提高患儿的治疗依从性;2、通过提供各类资讯和物资,提高家长的治疗信心和照顾孩子的能力;3、通过推动医护人员参与活动,促进医患沟通,改良医患关系;4、通过“赠送假发”(请公众把自己的头发剪下来捐给机构制作成假发,赠送给因化疗脱发的患儿),让更多公众参与和关注这个议题,恢复患儿的自尊与自信,传递公众对患儿的关爱。


截至2024年上半年,项目在广州的病区服务患儿2万人;在全国,送出资料包2万多套,投放勇气扭蛋机31台,送出假发3700顶,全国100多家医院的患儿受益。



05

金盲杖

北京市丰台区声波残障社会服务中心


图片


“金盲杖沉浸式独立出行训练营”,是中国大陆首个通过视障同伴互助,培养视障者独立出行能力,倡导设施无障碍,助力视障者实现社会融入的公益项目。


无法独立出行,正在对视障者的生活质量、社交圈子、工作机会以及社会融入的程度产生负面而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多数视障者的出行需要依靠亲友的引领,也有一些视障者使用盲杖独立出行,极少数视障者使用导盲犬出行。由于人力、时间和物质成本的原因,使用盲杖定向行走、独立出行是最经济方便的选择。同时,能够独立出行,自己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对视障人士有极大的鼓舞作用,能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感受到人生的意义。


影响视障者独立出行的因素分为个人和社会两个层面。在个人层面,视障者实现独立出行不仅仅要学习技能,更要克服心理上的障碍。在社会层面,无障碍设施常常被占用甚至缺乏,人文环境缺失,也使众多视障者不敢迈出独立出行的脚步。


训练营由出行经验丰富、具备前沿理念、经专业培训的视障者担任导师。设置营地探索、公交导航、商超通关、打卡地标等多个情景式任务,让营员沉浸于真实的生活场景。在视障导师的讲解和陪伴中,营员练就定向行走、过马路、乘坐公交、使用导航、有效求助等独立出行的综合技能,逐渐形成自我接纳、独立自信、社群认同等积极心态,建立倡导无障碍环境的内驱力。最终视障营员可以借助独立出行,更好地融入社会。


2018年至今,“金盲杖”在全国十余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了多个训练营,超过400位视障者掌握了独立出行的技能,树立起独立生活的信心。



06

绿芽乡伴计划

广东省绿芽乡村妇女发展基金会


图片


“绿芽乡伴计划”面向居住在村庄、乡镇、县域的乡村妇女,解决和回应她们因个人能力思维局限、社会支持系统薄弱、乡村环境条件限制所导致的个人发展困境,满足乡村妇女创业就业、在乡村社区中发挥作用、发展自我、实现自我的需求。


此外,妇女群体是乡村社区至关重要的在地力量,赋能妇女群体,不仅能够促进妇女自身的福祉与发展,还能惠及其他群体,带动其他群体一起建设乡村社区。因此绿芽乡伴计划也在解决回应乡村社区中存在的产业薄弱、公共服务缺乏、生活贫乏、留守儿童老人陪伴照护等问题。


“绿芽乡伴计划”系统、综合地回应乡村妇女在发展中遇到的困境;挖掘、培养乡村内生力量,回应乡村社区问题。具体的干预路径是通过对乡村妇女从个体到群体的陪伴支持,挖掘与培养乡村妇女骨干、培育乡村妇女自组织、搭建乡村妇女互助社群;通过能力建设、资金支持、城乡资源链接等方式对乡村妇女从观念意识、思维视野、技能方法、资源动员、情感和精神联结各方面综合赋能,并支持其生计创业和公共参与。


“绿芽乡伴计划”实施11年来,累计为超过11000名妇女骨干、200个妇女团队提供了赋能服务;支持妇女团队建立了49个乡村社区服务中心 ——“半乡学堂”;近三年每年平均支持50多个妇女团队开展不同议题的社区公共服务,形成各类乡村妇女互助社群,近三年绿芽乡伴项目年均受益村民超过6万人。



07


生命尽头 安宁守护


北京春苗慈善基金会-归元缓和医疗专项基金


图片


中国即将步入重度老龄化社会,每年有大量老人去世。如何让老人平静地面对死亡,减少过程中患者和家属的痛苦,社会并没有做好准备,“安宁缓和医疗”的潜在需求巨大。但受限于公众对死亡的观念较为传统、安宁缓和医疗的理念传播不足、专业人才缺乏等因素,安宁缓和专业服务供给严重不足。同时,传统文化的死亡观,造成临终患者和家属逃避现实,恐惧、焦虑、无助的情绪弥漫。每一次死亡,都给家属带来巨大的生理和心理创伤。


“归元缓和”依托“归途有医”安宁医务社工项目(简称“归途有医”)和“归家有依”居家安宁服务项目(简称“归家有医”),打造出具有社会工作特色的“安宁缓和医疗服务体系”,为生命末期患者提供身体、心理、社会、精神、哀伤及照顾者支持等方面的服务,帮助临终患者及其家庭实现生死两相安。


其中,“归途有医”向安宁缓和医疗临床工作的医务团队输送专业社工人才,并提供持续培训督导,以提升安宁多学科团队照护品质。“归家有依”深入社区和患者家庭,提供居家安宁服务,整合各类资源,搭建三级医疗体系,实现患者需求的双向转介。对于外地或者不方便入户的家庭,也提供线上线下咨询,为更多的人提供专业帮助。在实施过程中,社工师支持患者家庭面对和处理生命终末期的议题,为老人链接照顾、法律等方面的资源,将老人的最后一程安顿好,陪伴老人安详地离世,并帮助家属度过亲人离世的幽暗时光。


截至2024年6月底,项目在院累计服务患者约1000人次,居家上门服务达130人次,非派驻医院服务56人次;与8家医院,8家基层医疗机构,3家商业机构开展合作。项目服务患者覆盖北京58个社区及3个京外城市。


08

寻救尘肺病农民兄弟

北京大爱清尘公益基金会


图片

尘肺病是我国目前最为严重的职业病。截至2021年底,我国累计报告职业性尘肺病91.5万余例,约占所有职业病的90%。根据“大爱清尘”13年来一线救助及调研结果,保守估计中国现有尘肺病农民600万。由于种种原因,大量尘肺病农民难以满足工伤认定及赔偿的硬性条件,多数患者无法获得企业赔偿和工伤保障,面临长期、庞大的医疗支出,收入却极其有限。每天都在恶化的病情,严重威胁着他们的生命。


同时,在建筑、装修、雕刻、石材加工、义齿雕刻等行业,开始出现大量年轻的尘肺患者。尘肺农民问题已不仅是一个职业病防治问题,也是影响到社会稳定、乡村振兴、脱贫巩固、共同富裕实现的综合性问题,更是关乎上百万尘肺农民及其家庭生死攸关的问题,形势严峻。


13年来,“大爱清尘”以救助中国600万尘肺病农民及其家庭为初心,致力于推动预防和最终消除尘肺病。累计通过医疗救助、制氧机捐赠、子女助学、支持家庭小微创业、助困、康复、家庭照护等方式,救助超过12万尘肺农民兄弟及其家庭;通过“进工厂、进乡村、进校园”等方式,线上线下持续开展尘肺病的预防宣教工作;持续撰写《中国尘肺病农民工生存状况调查报告》、《尘肺病国际治理经验汇编》,通过一线真实救助、调研以及传播,推动国家陆续出台了《加强农民工尘肺病防治工作的意见》、《尘肺病防治攻坚行动方案》,将尘肺病纳入“农村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病种等重大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