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某个公益产品能够针对大规模的社会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这个公益产品就值得被规模化。“影响力规模化”正是由此应运而生,并逐渐引发国内外同行的关注和实践。
今天下午,由好公益平台联合深圳国际公益学院公益网校制作的《影响力规模化通识》课程正式在线发布,共有近500名观众在线参加,与公益领域的两位嘉宾共同探讨影响力规模化议题。
发布会伊始,主持人、好公益平台的冯元先向大家介绍了《影响力规模化通识》课程的背景。这套课程主要基于好公益平台秘书处过去四年来的实践和思考,也包含了平台伙伴规模化的实践探索和多项专题研究的成果,由好公益平台秘书处成员、南都公益基金会李欣欣主讲。冯元表示,这套课程并非是“标准答案”,而是希望能够给致力于探索规模化的实践者们参考和启发。
扫描/长按二维码,观看发布会回放
在主旨发言环节,南都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彭艳妮对“公益组织为什么选择做规模化”进行了解读。她认为,做规模化是公益组织使命的天然召唤。公益组织以解决某个社会问题、服务某类特定对象为使命。当设计的公益项目被实践证明有效时,应该想到:“如果要实现我们的愿景和使命,我们还应该做什么。”她以好公益平台优质公益产品“十方缘”和“新一千零一夜”为例,讲述了这两个公益项目为什么要开展规模化,如何开展以及目前取得的成效。
同时,彭艳妮秘书长厘清了规模化的含义。她认为,“规模化”不是组织的规模化,而是影响力的规模化。和商业组织不同,对于公益组织而言,影响力规模化未必要求公益组织本身的组织规模不断扩大,而是高效、大规模地解决社会问题。公益组织可以通过合作的方式,从“我做”到“我们一起做”,去服务更多人、覆盖更广的地域、为服务对象带来更有深度的改变,最终更大规模、更有效地解决社会问题。
彭艳妮还指出影响力规模化为资助方、社会组织以及公益行业带来的效应和影响。对资助方而言,影响力规模化可以有效利用资源,避免“重复造车轮”。对社会组织而言,无论是产品复制机构还是产品输出机构,规模化复制都能提升其能力。对于公益行业而言,实现不同类型组织之间的优势互补,供需可以更有效的匹配,推动公益组织之间的协同,实现行业整体发展。
最后,彭艳妮推荐以下群体学习这套课程:
接下来,深圳国际公益学院公益网校副校长杨子云针对“影响力规模化的更多可能”这一主题进行了精彩分享。杨子云梳理了影响力规模化的四种终极途径,分别是政府采纳、政府购买、商业采纳和社会采纳。
杨子云认为,每种路径都有其意义和价值,但从《影响力规模化通识》课程来说,更希望能够支持和促成更多的社会采纳。因为政府的偏好、商业的偏好、大型组织的偏好不一定能够聚焦到小众的需求,某一特定群体的需求,而这些人群的困境是现实存在的,而且是需要被解决的,比如事实孤儿、失独老人、服刑人员子女等等。
杨子云还并分享了她对“影响力规模化更多可能”的想法:
1、要有权力分享的精神。人类社会是一个共同体,人类生活在社会关系中,权力和资源分配向来不均衡,作为公益人要通过一些手段促进权力和资源的再分配,头部机构从根本上要有权力分享精神。
2、影响力规模化的过程中,要能够吸纳更多元的力量,把多元的声音都能纳入进来,容忍一些偏见存在,给偏见留一个存在空间。
3、影响力规模化过程中要吸纳和促进更多知识创新,特别是本土的、当地社区的智慧和经验,不要刻板坚守自己的模式。
最后,两位嘉宾还回答了现场观众的问题。
本次发布会由好公益平台与深圳国际公益学院公益网校联合举办,希望通过《影响力规模化通识》课程的发布,为更多社会组织在影响力规模化的探索上提供新的思考,为组织的影响力规模化做好长远规划,从而高效和大规模地回应和缓解所面临的社会问题。
期待大家观看《影响力规模化通识》课程,并对课程提出建议和反馈,可以在好公益平台的微信公号后台留言。在本文下方,可以观看课程。
《影响力规模化通识》课程讲师简介:
李欣欣:法学硕士,法学、文学双学士,在公益组织运作发展赋能、公益项目设计与管理、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设计与评估等方面具有长期的研究和实践经验。
点击下面的视频,开始《影响力规模化通识》学习吧!
第一讲:影响力规模化的内涵
第二讲:如何实现影响力规模化
第三讲:如何开展公益项目-产品的复制
第四讲:寻找合作伙伴的渠道
第五讲:典型案例分析“逆风飞翔 · 事实孤儿同行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