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fo@nandu.org.cn
  • 010-51656856
  • 南都微信
公益好声音 | 农村独居老人能否互助养老?
张倩楠 2023-10-18 来源:界面新闻


随着经济发展,尤其是工业化、城市化的进展和社会变迁,老年人的家庭支持网络在逐渐弱化,老年人社会交往的网络格局或结构出现新的特点。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界面新闻记者 | 张倩楠

界面新闻编辑 | 翟瑞民



“邻居和朋友等友缘网络可能会成为农村独居老年人的重要支撑力量。”

2023年10月17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刘亚娜在中国好公益平台举办的“有爱不留守--互助养老让乡村留守老人有所依、有所为”媒体沙龙上介绍,中国老年人的社会网络基本是以配偶和子女为中心的家庭依赖型网络,主要是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尤其是工业化、城市化的进展和社会变迁,老年人的家庭支持网络在逐渐弱化,老年人社会交往的网络格局或结构出现新的特点。

刘亚娜介绍,与城市相比,农村的老龄化问题更为严重,一项报告数据显示,到2025年中国65岁及以上的独居老年人,将达到5310万户,农村老人和子女共组家庭的现象在逐渐减少,老年人独自居住,或者仅仅与配偶同住的空巢家庭将会大幅度增加。

“空巢独居的老年人在缺乏子女、家庭配偶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的情况下,是否可以通过抱团养老来突破传统基于血缘、家庭的关系,来拓展友缘或者地缘的社会网络,来实现老年人有质量的幸福晚年生活?”刘亚娜介绍,农村互助型的养老就是扎根于农村传统的、亲邻互助的网络,以社区居家为主要阵地,有组织地发动邻里志愿等社会力量,充分利用以老年人为对象、为核心、为本位的各类人力资源聚集,实现低成本的相互帮助和服务。

“我们在农村发现养老人力资源严重匮乏,包括家庭人力资源已经远远不够。养老院有养老院的问题,社会化的机构要么良莠不齐,要么不能满足需求,所以探索一条互助养老模式。” 刘亚娜介绍,“互助”不是简单的物物交换,而是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问题,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社会参与,一个是再就业。

“近年来,农村养老问题备受关注,相应政策在不断完善。从政策引领来看,顶层设计在不断加强,各地也在积极探讨各具特色的互助养老模式。例如有结对互助型、时间银行型、肥乡互助模式等。”刘亚娜介绍,通过实践层面的探索和理论层面的研究,目前也发现了很多共性的问题,比如为什么互助养老在基层、在农村地区认同度不高,相关政策仍不健全,互助的范围有限、专业人力资源缺乏等等。

上海市长益公益基金会秘书长钟铁华认为,目前民政部门已经对3%最需要支持的老年群体养老予以兜底,而其余97%的老年人群体则很难被全部覆盖,其中乡村留守老人群体难以获得社区层面的公益性服务,因此,人际互信、良好互动的乡土社会难以形成。

在农村提供养老服务,钟铁华认为务必要“低成本、高效能”,既要提供服务,又不能过度服务。长益基金会探索实践了以“乡村助老员”为主体的互助养老模式,在每个村培养一名乡村助老员,带动一批村级助老志愿者,支持一家县级养老服务社会组织,构建起“社会组织+乡村助老员+社区助老志愿者”的县镇村三级公益执行体系。

“老人,尤其是健康的老人往往是当地最大的人力资源。”钟铁华表示,“这样的服务模式不仅让老人实现一定程度的自主活动,也为本土人才发展提供了土壤,提升的不止是留守老人晚年的生活质量,还有整个村庄的信任认同,打造了友好、积极、志愿服务的社区氛围,为互助养老打下坚实的基础。”

此前在“十三五”期间,民政部和财政部曾在全国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试点工作,中央彩票公益金以奖代补的方式投入50亿元资金,先后支持5批203个试点地区,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

2021年6月发布的《“十四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明确要求,构建乡镇牵头,村委会、老年人协会、低龄健康老年人、农村留守妇女、村干部、党员、志愿者等广泛参与的农村互助养老格局。

2021—2022年,民政部会同财政部开展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重点支持项目地区提升居家社区基本养老服务能力,将农村互助养老服务纳入支持范围。截至2022年底,全国农村互助型养老服务设施已达13.8万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