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fo@nandu.org.cn
  • 010-51656856
  • 南都微信
南都公益基金会王海光理事出席茂县杨柳村灾后重建落成典礼
2009-09-30

    2009年9月24日,由南都公益基金会提供主要资助的“清华大学可持续乡村重建项目”在四川茂县太平乡杨柳村举行落成典礼。南都基金会理事王海光、欧特克(Autodesk)公司总裁兼CEO卡尔•巴斯,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四川省建设厅、茂县与太平乡等政府官员一同参与了本次活动。

南都基金会王海光理事在落成仪式上致辞
   

杨柳村民一同欢庆杨柳新村落成

    5.12汶川地震后,南都公益基金会理事会审批资助清华大学可持续乡村重建团队在重灾区四川阿坝州茂县太平乡杨柳村实施“可持续乡村重建试点项目”、“羌族建筑示范房项目”和“杨柳示范村计划——灾民互助重建家园项目”,总资助资金为98.5万元。
    “可持续性乡村重建试点计划项目”资金额度19.19万元,该项目在以人为本的精神理念指导下,建立三大项目团队进行分工协作,重视民间公益组织以及灾民自发组织在灾后重建中的作用,动员灾区人民更积极地参与到灾后重建中来,以PPP模式(政府—民间合作模式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简称PPP)作为项目实施的核心保障。

    项目以实现三大可持续性为目标推动灾区重建,以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资源保护相结合为基本出发点与长远目标,将不同乡村重建模式加以比较,总结经验,提出政策建议,为政府的新农村建设提供借鉴经验。  
    本项目以人为本为战略目标,三个可持续性乡村重建为指导理念,执行方式有赖于三个专业志愿者组成的工作团队,建筑团队,心理辅导团队,以及文史经济工作团队。三个团队在PPP模式的平台上,通过问卷调查与观察收集客观数据进行分析,以提出政策建议,并通过成立培训中心培训专业志愿者团队推广经验。  
    “羌族建筑示范房项目”资金额度22.9万元,该项目为了保存羌族建筑和羌族文化、维持生态可持续性,分别在茂县杨柳村、陈家坝乡、龙门山镇、绵竹九龙镇建造了四幢羌族建筑示范屋(清华大学可持续性乡村重建试点团队建造不同类型的示范房作为示范,并借此训练当地居民建房),推广绿色建筑、以轻钢技术修建具有羌族传统风格的民居,展示羌族建筑方式。同时,示范轻钢结构的房屋技术,为羌族地区重建提供可行的范本,并推广应用到灾后重建的工作中去,让灾民可以用作模板早日重建家园,同时又保存原有的传统文化与风俗。以生态环境资源保护、文化存继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为基本出发点与长远目标,在四个示范点的建设中总结经验,完善模式方案,为后续的大范围可持续性重建及模式推广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2008年10月,南都基金会部分理事及秘书处工作人员对杨柳村进行了考察,杨柳村村民全部为羌族,至今仍保留着较为完好的传统民族文化。杨柳村在地震中房屋全部受损,且位于地质灾害危险区域,全村需要集中搬迁新址重建。项目当时已经通过对方筹集资源,帮助杨柳村34户(共55户)羌族家庭房屋重建,但仍有21户的建筑款未落实。清华大学可持续乡村建设团队向南都基金会提交了“杨柳示范村计划——灾民互助重建家园”项目申请书,请求南都基金会资助剩余21户家庭重建,为了让这21户羌族家庭早日重建家园,经南都基金会理事会审议,同意为“清华大学可持续性乡村重建——杨柳村21户房屋重建计划”提供资助,资助资金共计564,673.6元。

 

杨柳新村规划图

建成后的杨柳新村全貌

    南都基金会资助清华大学可持续乡村重建团队开展项目,通过推广绿色建筑、帮助当地修建具有羌族传统风格的民居,展示羌族建筑等方式,项目得到了当地政府和老百姓的普遍欢迎。项目团队从生态、社会文化、经济可持续性发展出发,通过整合政府、企业、基金会、社会各界的力量,共同完成了对杨柳村的整村建设。该项目已帮助杨柳村55户村民整村重建,其中21户由南都公益基金会资助。项目团队还帮助杨柳村改善村貌,对全村道路进行平整、安装路灯、建设生态厕所并铺设了地下涵管以及简易的污水处理系统。 

杨柳村的重建项目共56户,采用四联排形式,为新村节省出许多道路和公共空间。

杨柳新村羌族民居外观

    该项目得到各级政府、建筑学界、高校等社会多方力量的广泛支持,受到当地政府和老百姓的普遍欢迎,项目团队从生态、社会文化、经济可持续性发展出发,共同完成了对杨柳村的整村建设。在投入比重最大的住房建设上,杨柳村采用轻钢结构技术确保了良好的抗震性,同时用心保留了羌族的建筑特色。
    为恢复杨柳村羌族群众的传统集会生活,在政府等各方资源帮助下,建成了一个村综合服务中心。

新落成的杨柳村综合服务中心 

    南都基金会资助清华大学可持续乡村重建团队的研究项目,在杨柳村设立了“可持续乡村重建计划研究基地”,希望依托清华雄厚的研究资源,加强当地羌文化的研究和保存,在村内设立羌文化研究室,吸引相关学者如音乐、美术及建筑的创作者进行文化采风、整理与保存的工作,以实现灾后重建与文化保护的双重目标。 

清华大学可持续乡村重建计划研究基地

    在9月24日下午举行的“爱心重建”研讨会和落成仪式上,项目各参与方发表致辞,阐述了对参与杨柳村项目的收获和体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四川省建设厅、茂县及杨柳村政府官员对杨柳村项目实施的成果对灾后重建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示范作用给予了重大肯定。
    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副司长韩爱兴在讲话中谈到,灾后重建工作面广量大,应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创新思维和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新杨柳村是政府、企业、高校以及其它社会各界力量携手参与灾后重建的成功范例,将为今后的工作起到良好的借鉴作用。 

王海光理事(左3坐者)参加爱心重建研讨会

杨柳村整村重建竣工落成

杨柳村的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