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右至左:刘洲鸿副秘书长、全球妇女慈善事业(Global Women’s Philanthropy)副主任韩素珊女士(Susan G. Heikkala)、主任苇可龄女士(Colleen S. Willoughby)、事业发展主任葛若彬(Robin B. Groth)、传播官员李玉生
7月15日下午,全球妇女慈善事业(Global Women’s Philanthropy)主任苇可龄女士(Colleen S. Willoughby),副主任韩素珊女士(Susan G. Heikkala),事业发展主任葛若彬(Robin B. Groth)来访南都公益基金会,刘洲鸿副秘书长、传播官员李玉生会见来宾。
全球妇女慈善事业是华盛顿大学Evans公共事务学院下属的Marc Lindenberg人道行动、国际发展和全球公民中心的一个研究项目,由苇可龄女士开创于1995年。全球妇女慈善事业旨在借助集体捐助模式在全球范围内培育女性慈善家。项目的理念是“慈善事业是知情的、慎重的、有策略的捐助,以助于促进积极的和可持续的社区变化。” 16年来,她们发展了一个拥有500多名女性会员的网络,捐赠总额超过了1100万美元,主要服务于美国华盛顿州的社区。
全球妇女慈善事业建立了一个全新的模式:集体捐助。集体捐助模式特点鲜明,每位会员承诺每人每年均等捐款2500美元,连续5年。2500美元中,500美元用于支持全球妇女慈善事业机构本身的发展,1000美元由捐赠人个人决定用于何种慈善用途,另外1000美元汇聚到一个更大的资金库中,进行10万美元的大额捐赠。每年由该机构的5个委员会(每个委员会由10-11个女性捐赠者组成)在卫生、环保、社会服务、教育等领域中选出5个项目进行10万美元的捐赠。筛选项目过程要经过提供简要的意向书,委员会与候选机构见面,机构拜访,集体决策等。全球妇女慈善事业的模式中最具特点的就是各个层面的捐赠者教育工作,让捐赠人在参与中掌握从事慈善事业的方法。受其模式激励,已有26个类似的女性捐赠者网络被搭建。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女性获得独立的经济地位,她们对于慈善事业兴趣渐浓,经验渐增,但是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仍然有限,目前全球妇女慈善事业正计划将这一模式引入到中国。这种依托于本地社区的方式可持续性强,也为女性慈善家为社区建设产生影响、贡献力量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
她们在中国正在寻找合作伙伴,如与中国的大学或研究中心举办研讨会或提供其他专业指导、开展交流活动;与中国的基金会或NGO进行通力合作;与有意向的个人(特别是女性)合作,为建立集体捐赠途径提供支持。(文:李玉生 图:汪黎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