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fo@nandu.org.cn
  • 010-51656856
  • 南都微信
慈展会归来:见闻与思考
2012-07-17

壹基金摊位前展示的理念:尽我所能,人人公益

7月12日至14日,首届中国公益慈善项目交流展示会(简称:慈展会)在深圳会展中心举行,260家公益慈善组织,142家企业,104家基金会,26家省市组团,12家科研媒体机构等544家机构入选参展。本届慈展会由民政部、国务院国资委、全国工商联、广东省人民政府和深圳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

2009年8月,首届“公益项目交流展示会”在北京举行,128家社会组织及14家基金会参展;2011年3月,“中国·深圳公益项目交流展示会”在深圳举行,133家公益慈善组织、24家基金会及11家企业参展。这两次公益项目交流展示会正是本届中国慈展会的前身。前两次公益项目交流展示会均得到了南都基金会的资助。

首届慈展会引起了社会各界和媒体的高度关注。展会期间,共接待参展团体(含港澳台)70个,接待观展的政府人员、专家学者、公益人士和社会公众共计15万人次,是迄今为止全国最大规模的国家级、综合性的公益项目集中展示会。期间,分会场的10场峰会(研讨会)、41场沙龙、18场体验活动同步进行,不同群体分享公益慈善实操经验和体会,开展专题讨论,增进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的相互学习及互动。深圳民政局局长杜鹏透露,有231个公益项目达成了合作意向(编辑:促进政府、企业、基金会的资源与民间的公益服务组织对接是几届公益项目交流展示会的初衷)。

本届慈展会上,第四届非公募基金会论坛(CPFF)“组团”参展,联合展位呈现论坛15家主办机构的集体形象,论坛组织了“社会创新视角下非公募基金会的发展策略、实践与展望”主题沙龙,并共同拜访基金会和公益组织。在主题沙龙上南都基金会、腾讯基金会、万通基金会、光华基金会等基金会的秘书长分别做专题发言。

刘洲鸿秘书长在主题沙龙上分享,基金会必须发展为杠杆,因为资源永远都是有限的基金会杠杆的工具包括:支持相关研究,支持战略性目标,资助而不是直接运作项目,支持社会创新,支持行业支持机构等。他也分享了南都基金会五年来的资助策略,如何从模糊到清晰。他说基金会不能是旧瓶装新酒或新瓶装旧酒,应该力争新瓶装新。刘秘书长说发起人的想法是对基金会战略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光南都发起人之间有上百封邮件讨论基金会的定位问题。来来回回,其实基金会色定位和战略是非常复杂的。

银杏伙伴成长计划在14日组织了一场宣讲会沙龙,沙龙得到了参展的11届银杏伙伴(雷励中国陆丰、青翼李兆伟、无障碍艺途苗世明、绿叶义工张海峰、农民之子林炉生、新阳光慈善基金会刘正琛)的大力支持。雷励中国陆丰主持,往届伙伴赤足上阵,与对银杏计划感兴趣的朋友坦诚分享。

@绿叶义工海峰 分享:机构迅速发展后机构和自身遇到了极大的瓶颈,开始迷茫。成为伙伴后走出自己的圈子,开阔视野,发现了另外的视角,自己放松就比较从容面对瓶颈了。

@青翼老树 分享:自己在做支持机构之前也是从服务开始。成为伙伴后发现这是一个有爱的,互助的,支持的家庭,能在这里获得温暖

@正琛 分享:10万块钱还是很重要的!有了银杏计划的支持,有一些出差和学习就可以去了;伙伴内部有很多学习信息分享;伙伴多元化的团队;入选银杏是荣誉,也是压力和动力,要反省自己能给别人和团队做什么。

@陆丰雷励中国 分享:评审会三个小时三位评委车轮战给自己的非常大的冲击!评委说:陆丰你自己对自己的满意就是最大的瓶颈,从去年10月开始开始在敲打自己的外壳。

农民之子林炉生 分享:成为伙伴后,外部的环境比较好的弥补了自己的不足,机构这一年发展也比较快。

短短3天,热热闹闹的慈展会结束了,也引起了编辑的思考。6,7,8馆(6号馆草根组织馆、7号馆企业馆、8号馆政府和基金会馆)走了一圈,感到最有活力和冲击(非视觉)的还是6号馆。民间公益组织资源虽少,却善用资源,不华丽的布展透着创意和新颖。由此也引发思考:慈展会展的是什么?应是一种价值,一种价值观。比拼的应是活力,创新,服务,而非资金的实力,展览的豪华。基金会中心网的同仁补充: 展的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更多可能性,包括技术、方式、资源等。通过展示让整个社会各个阶层看到更多希望,以及激起民众的参与热情确实有同感。公益同行@诸昳Judy 反思:还要呈现事实和数据,而不是只有口号。


民间公益服务组织的摊位不华丽,但通过创意呈现,展现了活力

 

媒体对慈展会的报道也有较为客观的思考。京华时报和南方日报的这两篇报道是其中较好的两篇:

点击阅读:京华时报:首届慈展会 繁华开场冷静前行

点击阅读:南方日报:公募基金向草根取经

  摘录:

作为一次政府主导的大型活动,本届慈展会既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规模,也同样在各方跨界碰撞后带来了深刻思考。 ”——京华时报。

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说:慈展会落户深圳,既是深圳一贯坚持改革创新的结果,也是深圳长期以来致力推进慈善事业发展的产物

除了为普通市民提供参与公益活动、了解公益组织、公益项目的机会外,本次慈博会的“重磅”论坛、沙龙则为更多的专业公益人提供了分享、思考和学习的机会。2012《慈善蓝皮书》让人们了解了中国公益在过去一年的发展概况,“知名企业社会责任实践案例分享会”为企业们带来了更多维度的公益模式思考,“公益人才困境的解决之道”则让公益人一起探索公益人才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而“公益行业透明化”则为民间公益组织提供了一套信息公开的有效办法。

“政府主办的活动,有利有弊,利就是能集合起最大的资源,但弊端也存在,比如第一天因为有领导检查所以封馆了一段时间,很多参展机构的人和普通公众在烈日下排队等待,影响了大家的热情,再有,如何更好地结合不同参展方的特点和优势,来设计更有利于参展方的内容设计,让参展方,特别是公益组织能得到最实惠有益的受益,这些方面可能都还要再思考。”多年致力于孵化公益组织的恩派公益组织发展中心创始人吕朝说。

这次慈展会第一次把第一部门政府、第二部门企业和第三部门非政府组织及非营利组织放到了一个平台上,这种平台的搭建本身对公益就有非常有价值的意义。而围绕公益慈善为核心,则为不同的部门提供了平等交流和资源整合的机会。” 深圳市慈善会秘书长房涛说。

而对于致力于打造慈善之都的深圳来说,展会的意义则正如副市长张文所说:慈展会能够让公益心成为这座移民城市新的社会连接形式和社会群体新型的关系纽带,加速公益慈善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形成人人可参与、人人可创新的公益慈善事业发展新格局。

让公众更容易看见和参与,让公益组织更容易获得传播和资源,让企业有更好的方式去承担社会责任,或许,在政府花大力气想为公益做些什么的时候,不如放手松一松,让更多民间公益组织可以更容易地在这个社会落地生根、健康成长,放手放权、严格监管,这才是公益本身与每个人都需要的健康环境

社会正在走向成熟,民间力量正在崛起,这是不可逆转的潮流。民间有无穷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这是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

民间的公益慈善组织是社会创新的主体,但它们天然处于产业链下游,非常需要来自企业、基金会等上游机构的资源支持,这也是很多草根组织来参展的重要目的,梁海光(满天星青少年公益发展中心首席执行官)也不例外。但在慈展会第一天,企业和基金会所表现出的态度令梁海光有些沮丧:“第一天的感想:公益机构还是公益机构,企业还是企业,虽在一起参展但各不相干,企业和官办基金会有着极强的优越感,不屑于和民间机构谈合作。”

要想与企业结成稳定的合作关系,就要在项目执行过程中脚踏实地;要想取得捐赠人的信任,就要保证信息的公开透明和畅通无阻的沟通;要想成功筹款,就要设计出切实可行的公益项目和别具匠心的募捐方案;要想改变社会公众对于公益慈善的固有观念,就要将自身的角色由“做好事的”转变为“社会创新家”,通过长期的互动在人们心目中种下现代公益慈善理念的种苗。

正如“中国社会创新:理论与实践”主题研讨会嘉宾、中山大学公益慈善研究中心教授朱健刚的观点:公益的发展需要社会创新,而社会的创新需要好的社会创新家,好的社会创新家,必定是野生的,政府需要做的就是给这些创新人士提供一个生长的“湿地”。从长远来看,社会建设最终依赖于每一个社会人的参与,因此以培育公民权责意识为核心的文化建设应成为下一步的方向

这一切,与社会中的每一个普通人都息息相关,不论是在慈展会中亲身体验过这一波“公益慈善”、“社会创新”潮流的人,还是深圳会展中心外匆匆路过都来不及到慈展会上看一眼的人,他们的生活将因为努力而发生改变。

非公募基金会论坛联合展位

参展的民间公益服务组织摊位

参展的民间公益组织摊位

参展的民间公益组织接待参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