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fo@nandu.org.cn
  • 010-51656856
  • 南都微信
媒体沙龙:从社区花园出发,公众参与社区治理的可持续之路
2024-11-18

11月17日,由南都基金会支持四叶草堂开展的“从社区花园出发,公众参与社区治理的可持续之路”主题媒体沙龙与项目探访活动在上海举办。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要求,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社区层面的基层治理是所有治理的基础,每个社区都有不同的居民构成和空间布局,既有一致的公共利益,也有彼此冲突的个人诉求。如何在纷繁复杂的表象下寻找到一致性,让居民学会协调彼此的利益和冲突,如何鼓励居民去参与公共事务,尝试讨论和协商,在社区中创造社会资本,营造公共空间,达成良好的基层治理,是各地面临的重大挑战。


十余位媒体记者和政府、专家学者、社会组织及社区自组织代表齐聚一堂,以四叶草堂多年来基于花园空间营造的社区治理空间建设为案例,聚焦在地社区的参与行动及其可持续性,分享方法与经验,探讨如何应对挑战。



唐有财:培育公共性是基层社会治理未来的方向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唐有财曾主导培育多项上海市社会治理品牌项目。他认为:“社区共同体是整个城市治理共同体的基石。”他在沙龙中做了题为“中国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和可持续发展——社会组织的作用与社会共同体的形成”的主旨发言。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唐有财


唐有财认为,当今社会结构与社会基础已不再是传统社会空间相邻的小规模社会,而是建立在分化、分工基础之上。在这一条件下,社区共同体不会自然形成,需要国家助推和培育,通过治理的介入来形塑。在这一过程中,社区借助共同的物理空间关联,通过解决公共事务由“生人社区”向“熟人社区”发展,进而居民有机会开展互助合作,产生认同归属。


社区花园等街道社区活动就提供了构建熟人社区的重要契机。同时,居民的成长与社区的发展构成了一体两面的关系,最终在利益、公共事务治理、情感、价值多个方面构成社区共同体的成长。


据他观察,上海许多街道正在通过各种路径开展探索,涉及政府、基金会、社会组织、居民多个主体。他以东明路街道社区治理模式为样本,分享了社会组织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一方面,社会组织注重社区的活力,强调社区本位、底层创新,尊重社会的首创精神,重塑了社会动员和参与方式;另一方面,通过培养居民主理人,提升社区居民的社会资本,从单一的“有问题找书记”变为多重关系,重塑了社会关系结构;此外,社会组织的介入推动了治理方式的转型,从传统的“work by”——借助外部权力、手段的管理型工作模式,走向“work for”——服务型工作模式,继而走向“work with”——与居民合力的参与式治理模式。


社会组织借助多种创新方式与项目,将政府、企业、多种社会服务和新就业形态联动起来,给社区带来更多的内、外部资源;实践中,社区组织还通过创意实现了社区的主题化发展,将音乐、戏剧、艺术、花园等主题,把居民的兴趣和个人价值与社区关联起来,让不同人群产生对社区的认同。


唐有财认为,培育公共性是基层社会治理未来的方向,城市更新必须与社区营造有机结合。




社区花园十年经验:多方合力更可持续


四叶草堂自2014年起,从实体的社区花园空间入手,通过花园建设撬动居民参与,逐步推广和组织参与式社区规划行动,对老人、儿童、各年龄专业行动者等展开培育支持,从而推动更多具备自主性的、高质量的社区花园实践行动,进而推动社会治理。


四叶草堂总干事尹科娈


四叶草堂总干事尹科娈分享了“从社区花园出发,四叶草堂的十年参与式社区规划实践之旅”。至2023年底,团队在上海直接参与设计营造的社区花园总体数量已达到288个,通过团队培训赋能或市民自主学习,由社区设计、营造、维护的社区花园数量,已经超过了1800个,社区参与和营造工作坊超过1900场。近年来,团队更加注重系统性培力赋能,从社区花园到参与式社区规划,走向街区和城市的共生。此外,四叶草堂还支持了全国20余个城市建立“社区花园行动网络”。


从2014年开始的十年间,四叶草堂在上海首个位于开放街区的社区花园——创智农园,探索样板花园的可持续模式与机制;在上海东明路街道,探索基层系统性参与式社区治理路径;在市域层面专项社区花园参与行动——南宁老友花园行动中,探索社区花园标准化的路径;在上海徐家汇街道,探索家校社联盟助推参与式社区规划;在上海万科理想之地社区营造架构与行动中,探索商品房社区的前置性社区营造机制;在(武汉)保利地产商品房社区共享农场——武汉保利时光草堂项目中,探索地产轻量接口运营合作模式。四叶草堂一直都在思考如何让社区花园成为一个起点,在更多的不同公共场景中去生长出在地的解决方案。


她介绍,由同济大学牵头,四叶草堂为主体筹备的“社区花园”团体标准制订工作正在进行,这在社区花园领域将会是里程碑式的进步。


对于社区花园的可持续性,尹科娈表示:“公众参与的公共性比社区花园空间的样态更重要;让花园生长出更多可能性,比一成不变的稳定性更重要;公共部门和社会力量多方合作的运营模式比单一来源的模式更可持续。”




创智农园:从外部支持到自主可持续经营


尹科娈提到的“创智农园”占地 2200平方米,是上海第一个在开放街区绿地中的社区花园,它也是目前唯一以社区花园为主题的公共绿地。最初由四叶草堂策划与管理,后来实现了由周边社区的热心居民志愿者组织的“共建社”自主运营。

四叶草堂创智农园项目负责人、农园堆肥小组发起人秦颖分享了“创智农园”的缘起和其作为自然科普基地、社区规划师办公室、承载特色规划/建构类青年儿童实践项目等方面的多重价值以及“创智农园共建社”模式。


四叶草堂创智农园项目负责人、农园堆肥小组发起人秦颖


2022年12月,居民自组织“创智农园共建社”在四叶草堂团队支持下成立,参与创智农园管理维护和项目运营等共建活动,共建社通过责任共担、权益共享、财务公开、分工协助的方式期望建设一个收入支出平衡、可持续稳定运行和发展的开放又有序的组织,能够长久地服务创智农园社区居民日常生活和活动,管理和支持社区居民自发形成的俱乐部,维护创智农园环境。


“创智农园”依靠四大板块实现可持续。


其一,社区居民有权认领一片“一米菜地”,借此学习种植、进行自然体验和劳动实践;


其二,参与在农园或者由共建社员举办的各类自然教育和公共空间改造为特色的亲子共建活动、兴趣活动小组、课后晚托以及面向家庭和成年人的心理类疗愈活动等;


其三,“共建社”支持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新机遇,如女性小微创业,支持优秀项目负责人成为四叶草堂生态伙伴,在共建社的平台上获得项目机会、创业指导和相关资源;


其四,邀请志愿者参与室内外打理、活动协助、项目助教等服务。在可持续发展探索之路上逐渐形成了“借社会之力”“多元资金来源”和“提供高质量专业服务”的三种发展模式。




社区花园:推动政府部门和社区居民双向奔赴


董莲婷是东明路街道第一个社区花园“心怡花园”主理人,也是东明路街道社区管理办公室成员,她观察发现:“在社区花园营建过程中发动社区参与,有效推动了政府部门和社区居民的双向奔赴。”


东明路街道社区花园“心怡花园”主理人董莲婷


2016年,长期从事街道工作的董莲婷搬到了东明路街道金色杉林小区,她观察到,小区的绿地改造由于业委会资金不足且缺乏专业的设计而效果不佳。刚接触社区花园理念的董莲婷由此着手介入改造工作。一方面向街道请示将用于小区补绿的一部分资金用于社区花园试点建设,一方面学习社区花园实践手册,加入四叶草堂的萌芽计划,开展调研,开展花园设计。通过发动社区居民和儿童的参与,2019年10月,社区花园“心怡花园”成功建成,此后又在凌兆佳苑小区建成“幸福园”。“虽然只是一个小切口,但它所创造出的公共空间可以让居民逐渐具有主人翁意识,随着参与度不断提高,社区慢慢变得更有温度和活力。”董莲婷说。


她介绍,居民参与社区花园营建案例入围了第四届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居民从社区花园看到了政府部门对建设美丽家园的决心,参与共建的居民也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




行动者“大圣”:

希望每一个个体都能被“看见”


今年45岁的段子手“大圣”是一名资深景观项目负责人、新华小菜园“有种行动队”联合主理人,最近刚刚转型成为一名在公益机构工作的职业社区营造师。


新华小菜园“有种行动队”联合主理人大圣(孙樱姬)


2023年,陈晗(兔子)等在地居民、工友、社区小店店主、专家学者、设计师,在联劝公益“美好家园行动者”项目的支持下成立了在地团体“有种行动队”,将新华路345弄的一片闲置用地改造成为社区共享的菜园。


依托有种小菜园成立的新华在地社群,先后共有800余位社区居民参与过小菜园的共建。在这一场域下,“有种行动队”举办了参与式工作坊、木工工作坊、种植、植物巡游、零废弃堆肥系列培训等活动。2023年,“上海市新华路街道零废弃社区营造行动”成功入选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负责管理的“零废弃社区”项目,“有种小菜园”成为零废弃社区花园的样板示范点之一。


2024年3月30日,“有种行动队”举办了首届“新华零废弃社区花园节”,通过春日游园会、主题市集、春季种植、厨余堆肥、环境教育等多样的活动形式,鼓励居民参与到零废弃行动中,宣传倡导可持续的生活理念,助力新华零废弃社区的建设。


大圣说:“‘有种’到底是谁?我们是以志愿者为主角的团队,我们是大的合唱团,我们有负责商务板块的陆雪涵(多肉)、负责项目板块的陈晗(兔子),负责志愿者共创的孙樱姬(大圣),还有更多我们核心成员,像赵爱霞是在地的退休居民,她跟刘子昂搭手形成老少配的形式,把新华小菜园做了更好的运维,所以要非常感谢“有种”团队成员的家人、男人们、女人们、孩子们、父母们,别看我们这里几乎都是女性,因为男人在我们家庭里支持我们呢。”


这或许就是居民乐在其中的原因。




东明路街道治理:

政策支持构成了行动的坚实基础



东明路街道社工办主任陈维分享了东明路街道参与式社区治理行动实践。


东明路街道社工办主任陈维


陈维介绍,东明路街道于1999年成立,因其纯居住型社区属性,企业入驻少,无大型产业区、商务区,相比其他地区资源禀赋不足,文化沉淀薄弱,居民参与不够等问题,成为着力解决的治理方向。在此背景下,东明路街道编制了《“宜居东明”人民社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多元主体参与构成了东明路街道的行动框架。在社区围墙内,东明路街道以“聚明心”党建工程为牵引,构建了从街道到片区、街区、网格、楼组的五级治理架构共同推进治理工作;居民区层面,居民区党组织引领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发动驻区单位、共建单位、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小区治理。在社区围墙外,成立了街区党组织,下设街区治理工作站、街事会、群团组织、街区发展中心,代表不同社会力量协同推进街区治理,将市场主体作为治理最主要的力量。


另一方面,政策支持构成了行动的坚实基础。2020年,东明路街道与同济大学合作引入社会组织四叶草堂,以解决社区问题为出发点,以城市微更新为手段,以社区花园网络为空间载体,通过建立社区规划师制度,促进社群共同参与重塑家园的“东明实验”。


围绕绿地空间改造,东明路街道广发英雄帖,招募社区规划师,征集社区规划提案,围绕规划提案,培育骨干队伍,维护居民的参与热情。2021年—2024年间共征集200多个社区规划提案,建立100余个社区花园的“心怡花园”主理人董莲婷就是该计划的第一批实践者。4年间,街道连续举办了“花开东明缤纷社区”花园节。


围绕规划落地实施,形成了“居民提出意愿建议”“规划师提出设想”“集体讨论设计规划”“组织项目建设”的绿地空间规划推行“五步法”。迷你项目由社区居民募集资金自发组织实施,小型项目由居民区安排自治金,“微基建”项目组织实施,大中型改造统一申请政府“实事项目”立项实施。


陈维总结道,“参与式治理需要各类参与主体的认同和支持。只有把全体居民、市场主体发动起来,培育社区认同,以社会自我协调机制探寻利益最大公约数,治理工作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最大支持。”




刘悦来:社区治理动力来自居民自我成长的需要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乌鲁木齐市自然资源局副局长刘悦来说:“很多人认为类似社区花园这样的公众参与自主行动,在上海能做得通,是由于经费支持、官员眼界开阔、民众综合素质高,在西部地区肯定不行,其实我有点不太服气。”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乌鲁木齐市自然资源局副局长刘悦来


在不借助政府推动,没有项目资助的情况下,刘悦来通过与新疆当地青年自组织合作开展草根行动“花开乌市”,一年多一点的时间就在新疆当地建立了20余个社区花园参与式微更新基地,通过竞赛建立了超过50个小型实践点位。他还分享了一位新疆青年自组织成员通过组织开展社区花园项目,完成毕业设计和研究论文的事例。“社会治理的动力来自社区居民自我成长的需要,只要有成长,他们就愿意花钱、花很多时间用心做,所以学习成长是社区花园最核心的关键词。”


刘悦来介绍,社区花园最初从“场地”概念开始,逐步被拓展定义为:“利用城市/乡村零碎空间(通常不改变用地性质),通过公众参与共建共享的景观营造手段,实现社区空间品质提升与多元合作共治的开放式公共空间与相关方法(论)。”他认为,社区花园已成为社会创新行动的载体。“像社区花园这样的小微空间,它和我们每个人的接触是特别密切的,24小时,365天,一直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一旦跟它产生关联,就会产生强烈的情感链接。”


他提到,在东明路街道,社区花园由1个发展到100个,达成了模式探索的关键突变,这得益于来自更多民众的、自下而上的参与,和来自顶层设计、顶层规划自上而下的推动,在这一过程中颇为关键的是“让更多的社区能够参与进来,不掉队”,让不同社区共同参与,互相学习,使其形成充足的动力。东明路街道还有一个鲜明的特征,就是街道部门之间的系统协同。



社区花园可持续发展的挑战与策略


围绕“当下社区花园可持续发展的挑战与策略”,与会嘉宾在圆桌讨论环节分享了他们各自的思考。


圆桌讨论


唐有财围绕社区治理领域的现实状态与潜在挑战,政府优化基层治理体系与社会组织建立核心竞争力两方面提出了建议。


刘悦来提出,面对当下空间更新跟社会发展的不匹配问题,无论何种专业都应当深入理解人文精神,尤其基于公共空间、公共阵地人文的培育。


大圣正处于由行动者向赋能者的转型期,她分享了“有种行动队”如何通过让成员轮番登台,让小伙伴都做好充足准备的经验。


面对“当外部专业力量撤出后,社区如何依靠自身生命力保持活力?”的问题,董莲婷总结出:有固定在地团队、稳定的资金来源是社区花园自主维持活力的两大关键点。


来自解放日报、第一财经日报、中国青年报、青年报、南方都市报、上海日报、财新杂志、北青深一度、东方网、中国城市网、至爱杂志等12家媒体的记者参与了本次活动并与嘉宾互动交流。



参会成员随后还前往三林苑、创智农园两处项目点实地采访参观,亲眼目睹社区改造的成就,与社区工作人员和当地居民交流,了解社区如何与利益相关方沟通,处理历史问题,如何就不同的利益诉求加以协商,更新改造居住空间,如何发动居民自主参与和维护,通过花园撬动居民参与的机会,从实体空间的营造发展到文化空间、公共空间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