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fo@nandu.org.cn
  • 010-51656856
  • 南都微信
正荣、敦和、南都联合发起“和平台“,推动二三线城市的公益发展
2015-11-18

来源:正荣公益基金会和平台  作者:吴军军

2013年,正荣公益基金会发起“正荣微公益”,开始尝试与区域平台型公益组织合作,用小额资助的方式,由平台机构支持当地的初创期NGO。2014年,敦和基金会参与联合资助。截止2015年10月,“正荣微公益”已经携手6家省级区域性平台型组织和2家领域性平台型组织,共同支持初创期NGO(项目)近百家。

以此为基础,正荣公益基金会联手敦和基金会和南都公益基金会,推出“和平台”公益资助项目,联合区域平台型公益组织,共同推动区域内初创期NGO发展。显然,这是一个公益生态链的强化,更是一次对草根力量的寻觅,犹如在热带雨林中,既有直入云霄的乔木,又有低矮的灌木,还有那些在山谷之中,在乱石堆中的繁花与青草、苔藓。

“和平台”项目将怎样解读“寻觅中国的草根力量”,它的前世今生是怎样的呢?正荣公益基金会的项目高级官员吴军军带来解答。

500877430563890825.jpg

Q:请简单介绍一下什么是“和平台”?

A:“和平台”的总目标是推动二三线城市初创期NGO的发展,使用的策略是跟区域平台型公益组织合作,一方面我们联合这些平台组织,对他们进行支持和培训,另一方面我们给平台组织一笔小额资金,由他们去寻找当地的初创期NGO进行支持。

这也是一个开放性平台,希望越来越多的行业基金会和企业能够参与进来,也希望这个平台在我们的支持之下可以成长、成熟起来,最终通过资源整合等方式将本土的公益支持工作持续下去。

Q:之前是叫“正荣微公益”项目吧?

A:对,其实“正荣微公益”之前比较杂,包含了与平台型组织的合作,也有自己支持的一些跨界创新的项目。现在我们把与平台型组织合作的部分单独拎出来,起名为“和平台”。

Q:为什么称作“和平台”?

A:第一个意思是和而不同的理念。每个区域有很多NGO在做不同的事情,发展的目标和所处阶段不一样。我们认为一个区域的NGO是一个共同的整体,应该要相互包容与合作,以“和”为贵,求同存异,行业“和”才能万事兴。

第二个意思,是指基金会和平台型组织一起发展。我们非常倚重和区域平台型组织的合作,希望基金会作为行业发展的推动力量,可以陪伴他们一起成长。

第三个意思,是指基金会和平台型组织共同推动当地公益行业的发展——这是我们最终的目标,改变当地的公益环境和公益组织发展情况。

Q:“和平台”项目从什么时候开始?

A:2016年正式开始资助。

Q:敦和、南都和正荣三家基金会都加入到了“和平台”项目,为什么采取三家基金会联合资助的方式?

A:首先,多方参与可以带入不同的视角和资源,帮助到这个项目更好地发展。第二,仅有正荣一家非公募基金会来做行业推动的话,资金量始终是有限的,所以从正荣实际的资金储备情况出发,也需要跟其他基金会联合。而且,我们挑选的这两家基金会,都是对行业推动有共同目标和理念的,合作起来也比较顺畅、愉快。

Q:什么是“区域平台型组织”?

A:“区域”是一个地域的概念,目前我们会重点以一个省或一个直辖市为区域单位。“平台型组织”,从注册性质上来看,是一个民营非企业的组织;以扶持当地公益组织发展为使命;采用的策略或业务可能是咨询培训、政策倡导、行业调研等,来促进当地公益环境的改善。

在一线的大城市,这样的平台型组织还比较多,比如有专门做评估、咨询和孵化器等,但在二三线城市以及中国的其他省份分工还没那么细,有的平台组织会同时从事公益咨询、公益培训、公益评估。我们会选择以行业为推动目标、以NGO组织为服务对象的机构,纳入为合作的对象范畴。

Q:你们如何选择区域平台型组织?

A:我们有一个标准,考察这个机构是否合适。最基础的标准是,这个平台机构一定至少要1个专职工作人员,机构的业务规模在20万以上,之前做过支持NGO的相关工作,并关注他们曾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支持NGO。

我们也会了解机构领导人的一些背景,是否为当地人,从业经历等;评估机构团队成员的整体素质以及稳定性;机构在当地的口碑,影响力以及资源协调能力等。这样的评估是一个综合性评估,不会被局限在具体的数据指标上。而且合作对象的选择我们将会以公开和公正的方式进行,招募公开、合作信息公开,当地需求与执行机构能力公正、资源分配公正等维度进行设计。

Q:如果区域平台型组织想进入“和平台”项目,采取什么方式?申请还是推荐制?

A:之前我们走两个路线,一个是推荐,一个是自己出去寻找。下一步我们会采取一个公开申请的方式,列一些条件出来,让大家来申请,同时也欢迎推荐。

Q:支持的资金额是多少?

A:我们会给平台型组织一笔非限定的资金(10万元以内),可用于机构的项目研发、人力资源建设、机构发展基金等,我们不限制其使用。此外,还有第二笔资金。我们有一个小额资助的资金池,就放在区域平台型组织,通过他们来支持当地的初创期NGO。这个平台机构需要有1-2个人与我们一起开展对当地NGO的小额支持,包括调研、走访、项目与机构支持、工作梳理、资源对接等工作。

我们尊重地区实际情况,允许不同地区选用不同的资助方式。比如有的地区会选择某个领域的初创期NGO,用公开评审的方式来选择;有的地区会根据自己的走访调研,来选择可支持的初创期NGO,直接跟对方来谈资助事宜。

Q:平台型组织是在承接基金会的服务吗?

A:虽然这个项目由资助型基金会发起,但我们不希望他们有抱着接单子做事情的心态。我们希望是在理念上双方是一致的,在具体实际操作上是通过合作来找到平台组织新的业务模式将支持性工作可持续下去。平台组织如果觉得小额资助好的话,他们还可以去影响当地的基金会或者和当地的企业谈合作,这样我们就有退出机制,再去支持其他地区——我们的目标是通过推动区域的公益发展来带动整个全国公益行业的发展。就这个目标来看,每一个区域平台型组织是在帮助我们达成愿望。

Q:如何评估“和平台”的资助项目?

A:每一年年终我们都有年会,会让平台组织把这一年的资助工作成果与最初设定的目标来汇报、呈现。我们平常也会定期走访平台组织,了解他们采用的小额资助策略,看看他们把资金资助出去之后是否有相关配套资源支持。我们也会访谈被支持的初创期NGO,了解他们的感受以及他们在小额资助之下是否有所变化。上半年走访一圈,下半年走访一圈,一个月走访2家左右。年中还会安排至少一次平台组织的主题学习会。

Q:你们的资助对象是初创期NGO,什么是初创期NGO?

A:有几个指标可以参考:机构成立时间3年之内;专职人员2个以下;机构有具体业务,但业务方向不是特别清晰;收入来源单一;年收入在20万以下等等。这个是我们给平台型组织做参考的指标,如果一个机构各方面都非常好,就不符合我们所谓的“初创期NGO”。

Q:资助初创期NGO是有一定风险的,你们怎么看这个风险?

A:在一次学习会上,赠予亚洲的肖蓉老师说,资助初创期NGO,有10%的成功率就不错了。我们没有设定成功率,但要求平台型组织从事的每一笔资助都要做到明明白白:为什么支持这些机构?你能给这些机构提供什么支持?一年当中你是否已经用尽资源和方法来支持他们?只要做到这一点,不管你支持的初创期NGO之后是否团队散了、业务无以为继,都没关系。

因为这不是一个平台型组织能保证的事情,我们以前见过很多类似的案例,有一些初创期NGO你明明觉得很好,但最后团队就是散了并不如你预期的发展速度。好在区域平台型组织对初创型NGO有一个很好的优势就是在地优势,他们距离进,平台组织对支持对象可以观察更仔细,沟通更及时。